章星虹:民国学子的启迪灵光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上回说到90年代初大学生广泛阅读外国文学,说的其实是中国人文科系的一道传统:自清末起一代代中国年轻学子广泛涉猎文学译本,从外国文学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和养分。这道传统,在王赓武教授的回忆录“Home Is Not Here”(中译《家园何处是》)里也能看到,他笔下对四名民国学子细腻而深情的描写,把我们带回到40年代末期的南京。


1947年,17岁的王赓武战后随父母归国,同年考入当时一流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就读外文系。入学之时国共内战早已打响,大学在纷乱战火中竭力维持正常教学。所幸大变革时代的紊乱无序,未曾一刻浇熄年轻人旺盛的求知之火。在中央大学读书的短短18个月里(1948年大学被迫停课),年轻的王赓武遇上了四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文学翻译对一代学子的深远影响。


这四名大学朋友,分别就读国文系和外文系。先说就读国文系的同学钱璱之和章熊。让年轻的王赓武吃惊的是,这两名国文造诣极深,英文水平不算高的国文系同学,对外国文学经典均情有独钟,极有心得。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