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三个唐人街

1847年从珍珠山远望唐人街,两排建筑之间的空地为芳林公园。
1847年从珍珠山远望唐人街,两排建筑之间的空地为芳林公园。

字体大小:

说到新加坡的唐人街,很多人都会想到牛车水,殊不知在新加坡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三个唐人街。

旅游局将牛车水定为唐人街,在1828年出版的新加坡城市规划图,杰生中尉(Lieutenant Jackson)也标记牛车水地区为唐人街,因此大家都以为这是莱佛士规划的唐人街。本文以旧地图重新探索昔日新加坡的唐人街。

最早唐人街

0711_now_1_Medium.jpg
1819年新加坡河南岸遍地沼泽,居民大多在北岸。

早期的新加坡河南岸遍地都是沼泽与山丘,虽驳船码头地区有一个华人村落,但居民大多集聚在北岸。1822年10月,莱佛士制定新加坡市区发展蓝图,新加坡河南岸上游为印度区,下游划为华人聚落,河口发展成商业区;北岸作为政府保留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则在美芝路一带。

华人住户受到政令影响必须迁徙,但让出来的土地不是建造道路或政府建筑,而是给更富裕的一群。这引起华人不满,包括甲必丹陈浩盛在内的111户华人联名陈情,莱佛士却志在必行。

翻开1822/23年新加坡市区地图,当时的桥南路到北干拿路之后,就朝安祥山和直落亚逸去。干拿是水道(Canal)的音译,从驳船码头开始朝向马真路(Merchant Street),将新加坡河南岸切割,沿着水道两岸的道路,就称为南、北干拿路。在莱佛士坊有座小山丘,新加坡开埠后就开始移山填海的工程,发展成为洋人的商业广场。

粤海清庙是本地最古老的庙宇,庙内的香炉可以追溯到1819年,在莱佛士开埠之前已经有潮州人在此定居。直落亚逸原是沿海道路,闽人在此经商也称为源顺街,海唇大伯公是广客共同供奉的庙宇,客家嘉应创办应和会馆,这就是新加坡最早的老城区——唐人街。

哥里门的唐人街

0711_now_2_Medium.jpg
最早规划的唐人街1825年已经形成。

继杰生之后,哥里门(G D Coleman)在1829年开始勘察市区和周边地形,由J B Tassin绘制的新加坡城市和周边地区地图于1836年印制。因受安祥山和哇里山的隔绝,直落亚逸到山下就停止,这是市区的最西端,当时桥南路已经衔接丹戎巴葛和尼路。

哥里门这张地图有个特色,就是沿着桥南路,在克罗士街(Cross Street)和马交街(毕麒麟街,Pickering Street)之间划出一个华人聚落。这里的道路以中国街为轴心,旁边的街道分别名为珍珠街、南京街、马交街、北京街和厦门街,马交是澳门(Macao)的译称,这些街名都是以中国城市命名。因Chin Chew被译为珍珠,令人误以为其名字源自不远的珍珠山,因此忽略这个官方规划的华人聚落。

18世纪葡萄牙出版的漳州湾地图(Carte De La Baye De Chin Chew)涵盖厦门和金门,葡萄牙版的Chin Chew指的是漳州。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后,英国传教士在1844年北上,将中文翻译成白话字或罗马化闽南音,英国版的Chin Chew却变成泉州。这条街道在英国传教士北上前出现,原意是指漳州街,因出现转变,后来也有人视为泉州街。

规划师有意打造另一个唐人街,一份1840年出版的地图也标记中国街为唐人街。但华人移民不断的流入,人数超越其他种族,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小城区,19世纪40年代就不再以唐人街来称呼华人聚落。

牛车水的形成

0711_now_3_Medium.jpg
哥里门规划的唐人街出现在1840年的地图。

牛车水位于安祥山、珍珠山、达士顿山之间,中间是新加坡河支流,这种天然地理形势说明,从牛车水到驳船码头之间是人烟稀疏的沼泽地。1846年汤申(J B Thomson)绘制地图显示,衔接新加坡两岸的新桥路已经开辟并直抵甘榜峇鲁,然而新桥路和桥南路之间的街道,从新加坡河口到宝塔街就停止。史密斯街和硕莪街地区原是迪金生种植园山脚,在1858年开始发展,完成珍珠坊地段时已经是1870-80年代。不断在沼泽地段填土,珍珠山和安祥山之间终于成为可居住地带。

为了应付发展工程,英国引进印度囚犯,将他们安置在芳林公园前的土地,这牢房即是警察总部的前身;朱烈街前身也称为吉宁街,即印度街之意,说明印度人和这片土地的渊源。马里安曼兴印度创办人比来(Naraina Pillai)在1819年获得直落亚逸地段建庙,但因水源问题要求更换地点,多次辗转最后于1824年选定桥南路,而隔邻的詹美回教堂、纳哥德卡殿和阿尔阿布拉则在1827年落户直落亚逸。

印度移民后来落户在俗称吉宁街克罗士街的安祥山下,每天在此售卖羊奶,这里就称为甘榜素素(Kampong Su Su,即羊奶村) ,当时已经形成一个小印度。他们之中有些事业有成,比莱(Aaron Pillay)更是这个地区大地主,在摩士街和毕麒麟街上段之间拥有36幅土地,当中以福建街上段和南京街上段最为密集。

牛车水成形后成为福建人集聚地,金门人1876年在史密斯街建造孚济庙,陈庆源等于1886年在硕莪街兴建三福宫供奉大伯公,庙仔街因此庙得名。刘金榜创建的庆维新在1882年6月落成,史密斯街的华人戏院梨春园在1883年3月之前也开始演戏。当时戏曲以粤剧为主,两大戏院的蓬勃发展带动周边商业。这些戏曲、酒楼业者和烟花女子都是广东人,牛车水无意间就形成以广东人为主的集聚区,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到此寻欢作乐,成为纸醉金迷之地。

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牛车水逐渐没落,旅游局后来重新打造为唐人街。为了和历史衔接,牛车水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先前两个唐人街之余,也包括小印度,范围发展到和昔日大坡不相上下,然而时至今日,新加坡处处都是“唐人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