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先在“大鸿运瓦煲饭”当助手,后来接过母亲的摊位,改售他拿手的瓦煲鸡饭;生意渐上轨道后,父亲还请了三个助手。
1960年代,新马分家前,父亲从槟城来到新加坡讨生活,做过几份工作,如油漆工人、酒楼厨房的点心助手等临时工。后来在牛车水一带,近东方戏院后巷一摊著名的“大鸿运瓦煲饭”当助手,因为勤劳,能干又能吃苦,不久便升为头手之一。那时生意很好,老摊主意外去世,接手的侄儿年轻又无经营经验,为了留住父亲及另一头手,新老板给他们加薪派红利,我们一家的生活也渐渐安稳。
请订阅或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作者父亲正准备瓦煲饭材料。(作者提供)
作者父亲经营的瓦煲饭摊位。(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父亲先在“大鸿运瓦煲饭”当助手,后来接过母亲的摊位,改售他拿手的瓦煲鸡饭;生意渐上轨道后,父亲还请了三个助手。
1960年代,新马分家前,父亲从槟城来到新加坡讨生活,做过几份工作,如油漆工人、酒楼厨房的点心助手等临时工。后来在牛车水一带,近东方戏院后巷一摊著名的“大鸿运瓦煲饭”当助手,因为勤劳,能干又能吃苦,不久便升为头手之一。那时生意很好,老摊主意外去世,接手的侄儿年轻又无经营经验,为了留住父亲及另一头手,新老板给他们加薪派红利,我们一家的生活也渐渐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