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的身影 ——郑文辉《笑傲报林》

文辉著《笑傲报林》封面。
文辉著《笑傲报林》封面。

字体大小:

缤纷史探

新加坡中文报业,从一开始的报人,就都具有文化人的身份,他们从旧文人到新文学人物,均与文人息息相关;他们的学识背景与价值取向,配合报纸的性质,主导了报纸的风格与表现。

档案照片

中国现代报业的主编或作者,从早期的科举文人、洋场才子,到新文学人物、留学生等专业新闻从业员,均与文人息息相关,他们的学识背景与价值取向,配合有关报纸的性质,往往主导报纸的风格与表现。

1.南来报人与南洋报人

新加坡中文报业的发轫与发展,也循此模式,从一开始的报人,就都具有文化人身份。

《叻报》首任主笔叶季允是最早的南来报人。
《叻报》首任主笔叶季允是最早的南来报人。

本地最早创办的《叻报》,创办人薛有礼是一位受英文教育的海峡侨生,首任主笔叶季允则是中国南来的一位典型旧文人,《叻报》经营52年,他先后主笔凡40年,影响巨大,开启南来文人主编本地报业的百年传统,被誉为“南洋第一报人”。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本地报章的主编以南来文人报人为主。如1890年的《星报》首任主笔为早年南来的知识分子黄乃裳;1899年《天南新报》主笔为旧体诗人徐季钧;1904年《图南日报》主编陈诗仲原为港粤革命报《中国日报》记者等。

20世纪初任报章主编的南来文人如《新国民日报》主笔兼总编辑张叔耐,就擅长政论散文,被誉为“一位旧文学好手,但他同时也是新文学倡导的前锋”,新马华文学就是源起于该报的文学副刊。

1970年代《新明日报》总编辑钟文苓可能是最后一位主持报政的南来报人。
1970年代《新明日报》总编辑钟文苓可能是最后一位主持报政的南来报人。

1923年和1929年创办的《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更汇集了许多著名的南来报人文人。如《南洋商报》20年代总编辑林独步,来自福建,南来后成为新马华文学诗歌第一批拓荒者的代表;30年代总编辑曾圣提为南来名报人文人;民国初期在福建创办多份报纸的革命报人傅无闷、南来报人作家胡愈之在40年代初先后主持《南洋》笔政;二战后复刊主笔为南来文人曾心影;50年代为康有为弟子李微尘;60年代有南来的名报人和作家连士升,甚至70年代的钟文苓仍是曾任职重庆《扫荡报》的南来报人。

《星洲日报》创刊主笔朱宝筠则是留法的造纸专家,为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南来;继任者就是南来革命报人傅无闷,名作家郁达夫也曾兼任代主笔,战前主笔还有民国初期担任北京上海多家著名报纸总编辑的潘公弼,二战后复刊则有南来诗人胡浪漫等,50年代任主笔的李星可也是著名的南来报人。

香港作家刘以鬯50年代南来新加坡主编过六七份小报。
香港作家刘以鬯50年代南来新加坡主编过六七份小报。

此外,中国名剧作家夏衍也曾于1947年化名抵达新加坡,应邀担任政治性小报《南侨日报》主笔。香港著名报人作家刘以鬯,50年代也南来新加坡主编过六七份小报。

即使是新加坡第一份华文小报、创办于1925年的《消闲钟》,其创办人王宣化及编辑李西浪均为南来文人。

王宣化早年由福建到菲律宾,受傅无闷赏识进入报界,1923年到新加坡创办南洋影片公司,同时创办并兼任《消闲钟》编辑,过后还创办《曼舞罗》周刊(傅无闷曾主持编务),为南洋影片公司宣传刊物。后赴日留学,30年代回新创办并担任《中华晨报》总编辑,鼓吹抗日,被英殖民地政府驱逐出境,回厦门任《江声报》总编辑。以翻译英文小说《罗马假期》闻名。

该报创刊经理与编辑李西浪,亦为南来文人,著有长篇小说及旧体诗集,有“南国诗人”之称。

故《消闲钟》内容有散文、杂文、诗词等,实为一份文艺气氛甚浓的综合性小报。

这些活跃于大报、综合报或小报的南来文人或报人,对本地社会市民文化的塑造,及文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作用。

这是新加坡华文报业发展中的独特风景。

19世纪末创办并主编《天南新报》的邱菽园是新加坡第一代南洋本土报人。
19世纪末创办并主编《天南新报》的邱菽园是新加坡第一代南洋本土报人。

在以南来文人为主的报业主编之间,也有一些南洋本土文人进入报界主持报政,如19世纪末创办《天南新报》的邱菽园,70年代初的《南洋商报》总编辑冯列山等。

1970年代初《南洋商报》总编辑冯列山是早期少数南洋本土报人之一。
1970年代初《南洋商报》总编辑冯列山是早期少数南洋本土报人之一。

还有一些幼年南来,一生都在本地的报人,如50年代“小报之王”曾梦笔,及80年代《南洋商报》总编辑莫理光等,也应归入南洋报人之列。

即使如此,在70年代以前,主持报政的南洋报人,依然寥寥可数,报界领导人主要是南来报人或文人,也形成20世纪上半叶本地华文报的时代风格(当然也有时局因素)。

20世纪前半叶的本地报业,主持笔政报务的南洋本土报人,人数虽远不如南来文人,却都是90年代以后本土报人全面主掌华文报政的先锋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一个时代的报人身影

在早期人数有限的南洋本土报人之中,自学生时代就进入报界,且一生从事报业者更少,郑文辉是一位代表人物。

在新加坡中文报业发展史上,先后有四大重要转折期,各都标志着一个重大的时代变迁。依次是: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858-1919),以中国政体巨变为标志,对中国与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二、二战前后(1920-1949),以太平洋战争为标志,对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近乎断层式的冲击与思维刺激(战前的祖国意识与战后本土意识的转变)。

三、新加坡建国前后(1950-1989),以新加坡独立建国为标志,新的国家意识与本土认同,对新加坡社会文化产生新的凝聚式转型。

四、新世纪前后(1990-2020之后),以进入新媒体时代为标志,再度近乎彻底地对社会文化带来颠覆性的重大转型。

每一个重要转折,都改变社会文化的走向和面貌,反映社会的报业自然也随之改变,尤其是新世纪前后的新媒体转折,更是达到“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程度,即在激进改变中,形成前所未有的新概念与新“传统”。

郑文辉16岁(1955年)当香港出版的《中国学生周报》马六甲学生通讯员时,新马还是英殖民地;20岁(1959年)正式进入报界,已是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和新加坡自治邦;1964年南下新加坡,新马两地已是马来西亚,次年新马分家、新加坡独立,他的身份也从马来西亚人成为新加坡人。

在此期间, 他先后服务于马来亚的《虎报》和《马来亚通报》,新加坡《民报》及《新明日报》。

郑文辉亲身经历及见证这一连串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风云,这正是新加坡华文报业发展史上第三个重大转折时期。这段经验,既是个人的历史际遇,也是宝贵的文史材料。

在此期间,他结识多位当时各领一时风骚的大小报文人报人,保留许多珍贵的报界史料,特别是本地小报或综合报的报人资料,往往为一般正统报业史所忽略或忽视,实为本地报业史与文化史的一大缺失。

郑文辉的新作《笑傲报林》,不仅记录40余年来他亲身的报业经历,更用心收集他所识所知当年多位“三日刊朋友”的材料,如曾梦笔、陈伯萍、宋双、谢槐、龙延川、陈名宗、曾喆、温春风、林斯馨、卢俊禧、刘教芳、叶恩波、黛丁、刘以鬯等,既有“小报之王”,也有从教师或战地记者到编辑,能编能写,多才多艺的“小报奇才”,还有屡创报及办报30年的小报老将等,留下许多不为今人所知甚至已被遗忘的报林史料,不仅填补部分历史的空白,也为新加坡华文报业发展史,提供另一个观察视角,确是一项可贵的贡献。

《笑傲报林》一书,因真实而生动,因丰富而精彩,因意义而可贵,是一个时代的报人身影。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