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两百年 洋房说建筑史

本地目前有39个优质洋房区。
本地目前有39个优质洋房区。

字体大小:

曾在本地执教的英国建筑师鲍威尔,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本地优质洋房的书籍《新加坡优质洋房1819-2015》。从历史角度,看新加坡建筑发展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详述本地优质洋房近200年历史。

过程中他也发现本地建筑事务所的转变,从早期为外国建筑师所占据,到近20年,出现好些本地杰出的建筑师,并已成为本地建筑设计的主力。》p04-09

鲍威尔(Robert Powell,74岁)说,他是将新加坡优质洋房近200年历史整理出来的第一人。

鲍威尔1942年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大学毕业后成为建筑师,1984年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建筑系执教,直至2001年。接着他在伦敦的建筑事务所Llewelyn Davies Yeang工作。去年他重返东南亚,加入马来西亚泰莱大学(Taylor's University)担任建筑系教授。

在新加坡生活多年,鲍威尔对本地建筑非常感兴趣,至今出版多部关于新加坡建筑的书籍。

鲍威尔对新加坡建筑情有独钟。

本地的Talisman出版社去年邀请他撰写一本关于优质洋房的新书。鲍威尔一口答应,希望借此从历史的角度,看新加坡建筑发展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

新书最后定名为《新加坡优质洋房1819-2015》,详述本地优质洋房近200年的历史。

鲍威尔著,林坤成摄影的《新加坡优质洋房1819-2015》现已出版。

其实“优质洋房”这一名词在1980年代,才在新加坡发展大蓝图中得到严格定义,在此之前则为一般意义的别墅。鲍威尔以1819年莱佛士登陆为起点,追溯本地别墅历史。

早期别墅多为垦殖园里的独立式洋房,后来黑白洋房兴起。二战前,装饰风艺术(Art Deco)风格引入,1950年代以后,洋房发展则加入了后现代、解构等思潮元素。

1980年代政府划定优质洋房区之后,推动优质洋房的发展。来到千禧年,更是百花齐放,鲍威尔发现,尤其近5年,本地建筑师更重视绿化和环保,引入更新的思维和技术。

鲍威尔认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说,早期洋房多为外国建筑师设计,多年来国际建筑事务所占据本地市场,但近20年,本地培训的建筑师如莫玮玮、黄文森、张荣德等人开始抬头,现已成为本地建筑设计的主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原属新加坡理工学院,成立于1958年,后来于1969年重组进入国大,目前附属于国大设计与环境学院。

新加坡寸土尺金,一般人如何能拥有如此昂贵的优质洋房?且优质洋房区多隐于市,屋主大多低调,一般人平时很难欣赏到优质洋房的建筑之美。鲍威尔希望这本新书能够让读者有机会一睹这些特色住宅。

RT+Q建筑事务所的陈正勇则认为,设计优质洋房是挑战中的挑战,因为涉及面非常复杂。他和伙伴曾面对复杂的地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满足地形和需求的同时,创造出有意义且美丽的空间。”

1860年代  6 Russels Road

这栋位于南部Russels Road的黑白洋房建筑风格接近新加坡植物园里的伯基尔馆(Burkill Hall)。伯基尔馆建于1867年,早期作为植物园园长住所,现在公众可租用大堂,用作活动或婚礼场所。

鲍威尔认为Russels Road 6号是现存最接近垦殖园洋房的建筑之一。T字形的建筑,富有哥德式风格,但高脚屋的设计暗示了房子与垦殖园的关系。

庄园风格的Russels Road 6号,敞明的客厅复古又堂皇。
高脚屋风格是早期别墅的特色之一。

1900年代 晚晴园

晚晴园(大人路12号,马里士他路一带,Tai Gin Road)建于1902年,华商张永福买下别墅供母亲养老。后来孙中山南下新加坡宣传革命,张永福主动让出别墅,晚晴园成为中国同盟会的南洋支部,见证了一段重要历史。

晚晴园现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2011年修整后重新开放,当时正好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纪念馆通过文物,展示了早期新加坡华社面貌,同时探讨辛亥革命对南洋华社的影响。

晚晴园见证了南洋华人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档案照)

1910年代 伊甸堂

位于那森路(Nassim Road)28号的“伊甸堂”(Eden Hall)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并与英国正式建交以来,一直是历任英国驻新加坡最高专员的官邸。

伊甸堂始建于1904年,原屋主是东欧商人Ezekiel Saleh Manasseh。后来他的继子Vivian Bath继承了房子。二战期间,Bath加入新加坡志愿军被捕,房子亦被日军征用。战后,Bath回到伊甸堂,最后于1957年将房子卖给英国政府,到澳大利亚养老。

伊甸堂自新加坡独立以来,一直是历任英国驻新加坡最高专员的官邸。

1930-50年代

继祥路12号

蒙巴登路745号

将屋身设计成曲线,是早期现代建筑的一个特点。

建于1938年的继祥路(Kay Siang Road)12号洋房,是一个两翼弯曲延伸的“凹”字形建筑。

>这也是本地受到艺术装饰风与现代风影响的建筑之一。当年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建屋发展局前身)的建筑师设计。

弧形建筑后来蔚为风潮。

继祥路12号是本地受到艺术装饰风与现代风影响的建筑之一。

建于1950年代的蒙巴登路(Mountbatten Road)745号洋房出自建筑师弗兰克·布鲁尔(Frank Brewer)之手。他将南洋风的椰树、欧式草坪及现代艺术装饰风建筑巧妙结合,是本地建筑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蒙巴登路745号洋房结合南洋风的椰树、欧式草坪及现代艺术装饰风。

1990年代 贝蒙路

政府划定优质洋房区之后,优质洋房得到良好发展,建筑师也能大展拳脚。

1980年代来到新加坡的阿根廷建筑师纳斯杜(Ernesto Bedmar)至今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

位于贝蒙路(Belmont Road)的这所四合院式洋房建于1993年。房子围绕水池而建,灵活运用空间,此外还能感受到峇厘岛、泰国与印度文化元素。

贝蒙路的这所四合院式洋房建于1993年。

1970年代 甘榜风格别墅

周振益(88岁)是本地早期建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周文礼的孙子,1950年代成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活跃于新马两地。

1970年左右,他打算为自己建一栋房子,在靠近植物园的勒密路(Lermit Road)买下一栋约建于1910年代的洋房,发挥他的建筑理念。

周振益相信空间设计必须符合需求。他表示自己深受美国建筑大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与法国建筑大师科比意(Le Corbusier)影响。他说,莱特给人造房子,要先在对方家里住半年,观察生活习惯与需求才着手设计。

此外,建筑也必须带出信息。

对周振益来说,只有他自己才能为自己设计一所房子。

他把旧屋拆掉,保留地基,打造他心目中的甘榜风格别墅。他很怀念以前甘榜睦邻的氛围。他挖深高脚屋底部,为单层楼的洋房增设底层待客空间。房子的格局简单,每个空间保持有机关联。他也采用木质横梁、门、窗,保留热带建筑的概念。走进这栋房子,空气流通,不用空调便已非常舒适。

周振益在原建筑的地基上建起自己心目中的甘榜风格洋房。(邬福梁摄)

周振益强调热带建筑必须理解方位,绝不能朝西,得避开夕照。

房子于1972年完工。

周振益不喜欢华而不实的风格。他批判许多人追求现代,采用大量玻璃,却不考虑在屋子里生活者的感受,为保隐私人们还得为此装置大面积的窗帘。他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该强迫人们改变生活风格,而是设计符合生活需求的空间。

周振益认为空间设计应当服务于用途。(邬福梁摄)

千禧年以后 水屋

千禧年以降,本地建筑设计更多元,体现在优质洋房的也更纷呈更具特色。

2010年第十届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奖得奖房子Water-Cooled House(友和园,Ewart Park,27A号)充分展现了水的实用与艺术价值。

来到友和园,进入洋房篱笆门,必须先走一条小斜坡,房子被其他洋房包围。来到大门,阳光透过屋檐一个圆形天窗洒落,为客人指引方向。进门后一道旋转楼梯带领客人走上二楼客厅。一上楼,四面都是池水,水池边沿没有高起的围墙,让人产生无边际的错觉,仿佛置身小岛。

友和园的“水屋”充分展现了水的实用与艺术价值。(受访者提供)

这栋巧夺天工的洋房由Wallflower建筑与设计事务所的陈才忠(52岁)、徐登福(48岁)及郑允杰(34岁)设计。

洋房楼高两层,楼与楼之间是一个40公分深的水池。

设计师利用水池蒸散的特性,保持屋内凉爽,环保且美观。

设计师利用水池蒸散的特性。

徐登福与陈才忠都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毕业生。

屋主是一名医生,她希望把建于1970年代的旧屋拆了,重新设计一栋不需要太多冷气的新房子。他们采取复古的方式,借用早期本地高脚屋和店屋的概念,设计出如长屋一般的窄身屋,让冷热空气自然对流。

徐登福受访时说,大面积的水池加速蒸散,能够保持屋子凉爽,此外活水的声音、水面反射的光线、水中倒影都将构成不断变化的美丽风景。利用水池,用水量也大,因此必须收集雨水,储存在地下水槽里。他们也保持简单的结构,以简洁提高效率。

徐登福也指出,屋顶上架设泳池,在酒店设计中早是常态,不过要运用在私人住宅中,一切还是取决于屋主的态度。

他认为,Water-Cooled House是非常难得的设计项目。除了得到屋主信赖,屋主也有充足的预算让他们发挥。新加坡土地稀少,有地建筑物便成为建筑师们难得的试炼场。

有地住宅是Wallflower事务所的业务重心,徐登福说:“屋主拥有资源,允许我们思考,允许我们花更多时间解决问题。对设计师而言,这些房子就像艺术品。”

陈才忠(左起)、郑允杰及徐登福,对屋主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感到欣慰。(龙国雄摄)

千禧年之后 雨林屋

本地建筑师张荣德(47岁)2014年完工的作品“Cornwall Gardens House”为他赢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这些奖项包括:国家公园局颁发的空中花园奖(Skyrise Greenery Awards)、美国芝加哥Athenaeum颁发的“Green Good Design”奖与“国际建筑奖”、德国设计理事会颁发的德国设计大奖与“Best of Best-Iconic Awards”,以及美国的“Architizer A+Awards评审奖”。

从空中鸟瞰,这座花园洋房更像是一座小雨林。

房子正门外墙以蒸过的木炭构成,能够除湿,雨天还会释放木香。

房子围绕着水池而建,水池中央有一株从中国运来的龙眼树。

待客厅设有一面植物墙,另一边则是人造小瀑布,进入房子,宛如置身雨林世界,屋子经常迎来松鼠和小鸟。张荣德还将假楼和屋顶设计成梯田造型,梯田上种满小花小草,屋顶一处空地栽种果树,充分利用空间。

从空中鸟瞰,这座花园洋房像个小雨林。(受访者提供)
房子外墙以蒸过的木炭构成,能够除湿,雨天还会释放淡淡木香。(受访者提供)

张荣德受访时说,朱姓屋主2008年见到他设计的“Elok House”后大感兴趣,希望他能以类似的理念,将房子与森林合二为一。

此外,屋主希望房子能有度假屋的感觉,要在下班回家时好好放松享受。屋主也希望三个孩子未来能够同住一个屋檐下,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公共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弹性。

张荣德花了一年设计,屋子于2014年完工。完工时屋主还邀请各阶段参与建筑的工人、工程师、建筑师等聚餐,欣赏成品。张荣德一家人也受邀在豪宅里住了四天三夜,后来两家人也成了好友,张荣德偶尔会带两个孩子来游泳。

房子建好后,屋主邀请参与建筑的工作人员聚餐及欣赏成品。

张荣德热爱园艺,他住在组屋没有太多空间种植,接到这样的项目,满足了他小小的心愿。

他说,现在政府也非常支持绿化建筑,他希望这座热带花园洋房能鼓励更多人投入绿色建筑。他也认为新加坡在绿色设计方面走在时代的前端,本地客户也愿意尝试绿色建筑。

张荣德的“雨林屋”赢得许多国内外奖项。(档案照)

优质洋房的定义与数字

何谓“优质洋房”(Good Class Bungalow)?

根据市区重建局(URA)的严格定义,优质洋房必须是只有两层楼高的独立洋房,占地至少1400平方米(约合1万5070平方英尺),并坐落在指定的优质洋房区,建筑物覆盖率不得超过占地面积的35%。

本地目前有39个优质洋房区,如:贝蒙园(Belmont Park)、武吉东卡(Bukit Tunggal)、瑞士俱乐部路(Swiss Club Road)、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阿尔柏王园(King Albert Park)、明才园(Binjai Park)等。

据世邦魏理仕(CBRE)提供的数据,目前新加坡有2800至2900栋优质洋房。

优质洋房销售记录

35号莱道路(Ridout Road,荷兰路一带)于2015年以9170万元天价成交,成为“别墅王”,它也是本地历来住宅单位中交易金额之最。

35号莱道路的这栋优质洋房2015年以9170万元天价成交,成为“别墅王”,也是本地历来住宅单位中交易金额之最。(档案照)

本报之前报道,这栋“别墅王”占地7万3292平方英尺,是已故房地产商人周忠保的居所。周忠保和遗孀相继在1996年和2002年去世,四名子女因遗产分配起争执对簿公堂。别墅最后由本地工业房地产发展公司——Soon Hock地产发展买下。

该地段目前正在翻修。

优质洋房销售趋势

截至今年9月,优质洋房的每平方英尺平均售价为1303元,较去年下跌3.6%,对比起2014年高点的1428元更相差125元。

世邦魏理仕分析师认为,即便每平方英尺售价下跌,但优质洋房的平均售价仍维持在2200万元左右。这是因为每栋优质洋房都独一无二,其最终售价取决于占地面积、地形、建筑设计、屋龄、装潢品质等因素。

世邦魏理仕分析指,市场对优质洋房的兴趣永远存在,尤其是想拥有豪宅的高净值个人买家。由于2016年市场趋软,屋主对售价的期待降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价差正在缩小,他相信,准备购屋者将看准时机出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