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盛夏二三事

哪个是新哪个是旧?罗马是一个同时拥有昨天和今天的城市。
哪个是新哪个是旧?罗马是一个同时拥有昨天和今天的城市。

字体大小:

都说,罗马是一个被时光雕刻的城市,2000多年滔滔时间长流,在这里深深留下烙印:斗兽场、凯旋门、万神殿,还有偌大的浴池遗址,断了头的或是完整无损的雕像,深入地下的多层古墓穴,兀立街边或散乱在其他建筑前的大理石柱,城市心脏的一大片古罗马市场废墟……

分明是充满血腥的斗兽场,今天却代表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嬗递充满悖论。

{之一} 废墟——灼热的荒凉

罗马盛夏,天很蓝,阳光倾泻在古罗马市场(IL FORO ROMANO)废墟上。

古罗马,指的是公元前九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它经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并且在一世纪前后(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大陆。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在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古罗马市场被誉为罗马人的心脏。它是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是罗马人休闲聚会的地方,角斗士们大显身手的舞台,也是将军庆祝凯旋的最佳场所。古罗马市场见证罗马从一个意大利小村落逐渐发展成古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罗马帝国灭亡后,这颗心脏也停止跳动。经过岁月淘洗,今天的古罗马市场,以废墟的姿态接受来自各地旅者的朝拜。

“废墟”,予人的联想是泥途荒滩,是野草冷月。但面对罗马这片偌大的废墟,你会被它无以言喻的气势所统摄,隐隐然,感觉一种灼热的荒凉,正从红的白的残垣,从长长短短的石柱古砖,从大大小小的大理石雕像纹理中渗出。

古罗马市场废墟上的赛维罗凯旋门,上面的文字记载罗马帝国时代一对兄弟为争夺帝位互相残杀的故事:公元203年,罗马皇帝赛维罗让人在上面刻上自己和两个儿子的名字,但是后来弟弟被兄长杀了,连名字也被抹去。

 

热风扑面,红色的残垣将阳光晕染得金黄。一只海鸥掠过树影,停在石阶上,它时而遥望远方,时而和游人对视。它是匆匆过客?还是帝国今天的主人?

某某议事广场、凯旋门、元老院、大殿、神庙……试着对照旅游书上罗列的景点,用眼睛逐一在废墟上复原它们所在位置,遥想帝国当年的喧闹和辉煌。

极目远眺,古罗马斗兽场的圆形遗迹隐约可见。明明是充满血腥、极不文明的人兽相斗(人与人恶斗致死与兽也无分别)竞技场,今天却代表古代文明的辉煌,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旅者、专家的朝拜,历史嬗递充满悖论。

停在石阶上的海鸥。

{之二} 饮水站——城市公德文化

在罗马的短暂行程中,予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让人心生敬畏的废墟、恢弘壮观的宫殿、神圣庄严的教堂、独树一帜的广场、气象万千艺术巨匠杰作,那毫不起眼却无处不在的公共水喉,也虏获旅者的心。

在罗马穿街走巷,几乎无需购买矿泉水,因为街边不乏公共水喉,你只要携带空水罐水杯接水就行。尽管这些饮水站装置不那么起眼——斑驳的墙壁上伸出半截水喉,接水的池子也年月久远(有些甚至由出土的古空棺改装),但清泉潺潺,烈日当空,喝上一口,立即恢复元气。

一些饮水站还提供“有汽”和“没汽”两种泉水,贴心服务到家。那日在斗兽场附近看到这种“豪华水站”,装半瓶冷冻“有汽水”下肚,犹如雪碧长虹,怎一个“爽”字!

罗马街边不乏公共水喉,接水、喝水、洗脸、冲头,任君选择。饮水站(右下图)提供“有汽”“没汽”两种泉水。

原来,古罗马人在城市供水方面的成就突出,引水渠系统被认为是古代最辉煌的奇迹之一,几乎成了罗马帝国扩张版图的标志。

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大概从公元前312年开始的500余年中,罗马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引水渠,将周围的河流、湖泊和泉水引进城。除供给生活用水,也为公共浴室、公共喷泉、公共水喉供水。城市供水和排污也作有机联系,多余溢出来的水流,把城市污水带到地下排水管去。

今天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长的古罗马引水渠位于西班牙的塞戈维亚(Segovia)。这座高架引水渠绵延15公里,有166个花岗岩拱洞,最高距地面28.1米,是罗马人在欧洲留下的最壮观历史遗迹。

罗马城内外,除了引水工程遗迹,水池、喷泉,像特意点缀古城一般,四处可见,公共水喉就更不用说了。

就像遍地开花的教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音乐厅、咖啡座、加油站、公共厕所、公共手机充电站等,它们的存在是城市规划中特意点缀的吗?是旅游举措吗?似乎不是,它们更像是这个城市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积淀下来形成的公德文化,是这些予人方便的公共建筑和设备,使罗马变得“平易近人”。

古罗马人在城市供水方面的成就突出,大概从公元前312年开始的500余年中,罗马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引水渠。光影作用下,废弃的引水渠显得气象万千。

{之三} 罗马松——白云苍狗它见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是一个同时拥有昨天和今天的城市,它会让你感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到生命的兴衰、自身的渺小。

谁对它的前世今生感悟最深?唯有罗马松!

罗马松的绿色华盖,“软化”了意大利开国国王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的白色大理石。

罗马松(学名五针松),树干笔直,参天蔽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绿色蘑菇云。若说带着生命原型的遗迹和建筑令罗马过于沧桑,那么屹立街边和城区郊野的罗马松,适当地消解了它的历史负重,添加一些鲜活的色彩。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松,因为古罗马的“条条大路”两旁都栽有这种树而得名。罗马松高高擎起绿色华盖,仿如智者,默默地注视着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白云苍狗,辉煌或沉沦,它是见证者。

罗马松是意大利的“国树”,音乐家为它写下交响诗篇。奥托里诺·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的《罗马的松树》(Pini di Roma,1924年),借四个地方的古松来表达他对罗马气质和罗马精神的追求。

第一个场景是贵族别墅的松林,孩子们在那里模仿军队玩着战争的游戏,突然场景转到地下墓地,透过松树荫墓地里传出庄严的圣歌,之后作曲家的思绪飘在松树林的月夜,追踪夜莺的啼啭。最后的场景落在罗马古道阿皮亚大道(Via Appia Antica)上,阿皮亚大道是古罗马军队出征的必经之路,作曲家以铺天盖地的鼓角声,描述古罗马军团在铺满鲜花的大道上凯旋归来。

此行没寻访这几个地方的松林景色,只能随着交响音诗去感受作曲家的激情了。不过通过古松联想战争和军团,和我们熟知的中华文化中对松柏精神的审美追求,还真有段距离。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从来是个人品德修养的潜台词,代表崇高、坚贞。

然则,罗马精神也罢,华夏文明也罢,当此盛夏,罗马松能为旅者撑起一片清凉,也就够了。

罗马松、古建筑、奥古斯都大帝,谁才是罗马帝国的见证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