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张椅子 温暖异乡人的心

字体大小:

新加坡行善运动在农历新年前推出“多一张椅子”(Just An Extra Chair)活动,邀请公众申请当主人或客人,在除夕当天,主客一起吃团圆饭。

育有五个孩子的佘妍蒂敞开家门迎来三名客人,而来自越南与芬兰的博士生则与另一户人家一起围炉,过个宾主尽欢的新年。

中国央视公益广告《筷子》中有个片段,农历新年前夕,老王的邻居一家人都回来吃团圆饭。他站在门口,一一打招呼。正当他转身要回家煮饭时,邻居把他叫住:“走,走,到我家去吃饭。”老王推托说已在做饭,邻居不以为意,“做了就做了,多个人多双筷子”。独居的老王在半推半就下来到邻居家,与大伙儿一起吃团圆饭,感动得流泪。

这是虚构故事,但本地却真有一群人如短片里的邻居那样,愿意与他人分享吃团圆饭的温暖。

新加坡行善运动在农历新年前推出“多一张椅子”(Just An Extra Chair)活动,邀请公众申请当主人或客人,在除夕当天,客人与主人家一起吃团圆饭。短短几周就有五个家庭申请当主人,共有10组人申请当客人。除了一名是本地国民服役人员,其他客人全是在本地工作或念书的外国人。

佘妍蒂(36岁)是其中一名敞开家门,欢迎陌生人加入团圆饭的主人。她和丈夫育有五个年龄介于3岁至15岁的儿子。每年除夕,她会邀请父母、姑姑和妹妹到家里团聚,家里一整晚都热热闹闹的。好客的她说:“佳节就是要热闹,不然会很闷!”

除夕当天,三名客人傍晚6时30分就抵达佘妍蒂的家。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的麦隆(McRhon,34岁)来自菲律宾;莎莉妮(Shalini,40岁)是马来西亚人,在本地开设顾问公司。19岁的孙能是唯一的本地人。他11年前跟父母从中国来新念书,如今已成为本地公民。

他说:“我之前每年都和家人在新加坡过年,今年以为考完‘A’水准会考后,可以在服兵役前回中国与亲戚过年,机票都买好了,才接到1月入伍的通知。”

孩子们陪客人玩乐

孙能的父母照原定计划回中国,留下他一人在本地过年,他决定申请当客人,不单独过除夕。

他说,印象很深刻的是佘妍蒂的五个公子,大家轮流跟他们玩耍。麦隆也说,这是他第一次和这么多孩子过年。他形容,五个男孩仿佛他的弟弟,大家一起玩桌上足球、手机游戏,甚至打麻将。

“我不会打,是其中一个男孩在一旁指导我。透过这次活动,我观察到亲子间的互动,孩子们和爸爸一起玩,促进感情。很多人以为新加坡家庭很少抽空陪家人,但我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莎莉妮则说,她报名当客人是想感受华人团圆饭的气氛。她说:“我来自吉隆坡,对农历新年不陌生,但还没和华族家庭一起吃过团圆饭。”

既然是团圆饭,主角自然是美食佳肴。佘妍蒂的母亲准备了一桌好菜,包括盆菜、鱼翅汤、烧鸭、罗汉斋、西兰花、甜品。开饭前,大家也一同捞起。

晚餐时,三名客人和佘妍蒂的家人天南地北地聊天,从各自的工作聊到育儿心得、孩子们的成长压力等等。喜爱烹饪的麦隆,还与佘妍蒂的菲律宾籍女佣交换烹饪心得,相约以后再上门下厨煮菲律宾料理给佘妍蒂一家人吃。

越南与芬兰人 “橙”意十足来拜年

来自越南的艾利克斯(Alex,32岁)和来自芬兰的迪莫(Timo,29岁)在国大攻读博士学位。今年农历新年,艾利克斯本来打算探访没有家人陪伴的独居老人或客工,偶然间在面簿上看到“多一张椅子”的活动讯息,于是决定为自己和好友报名。

主攻人文地理学的艾利克斯说,这是他第一次踏入政府组屋。在这之前,他一直听人说,“组屋失去甘榜精神”。可是据他观察,屋主一家和邻居关系融洽,邻居经过时都会打招呼,平日还会串门子一起用餐。

“我曾到万国路看新加坡最后的甘榜,那里的居民和政府组屋住户的生活方式不同,甘榜精神当然不一样,但不能说政府组屋没有类似的凝聚力。”

迪莫曾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念书和工作超过10年,但这是他第一次在除夕吃火锅。两人拜访主人家之前,决定入乡随俗,买桔子拜年。可是,他们认为桔子卖相不如橙好,于是选了一些橙跟主人家拜年。

迪莫笑说:“主人家在我们离开后才传简讯告诉我们,拜年应该用桔子而不是橙,他们一家人都被我们的橙逗乐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