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庆祝母校80周年时,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毕竟,我在15年前的校庆当学生司仪,现在又见证到多一次的校庆,好像圆满达到一个结局。
2002年开始在这所“峙立在绿林葱葱,海港弯弯的当儿“的学校——启化小学——念书,会有一丝的惧怕。书局的老板娘是老爸的朋友,阿姨又是那里的老师。他们都暗着监督我。因此,在学校捣蛋,一定死路一条。
但又不是说小学生活是沉闷的。例如,小一时,我以为不见了橡皮擦,心急起来,小题大做,跟级任老师大闹。她就拿我没办法,搜同学们的书包。我的妈呀,大头虾的我发现橡皮擦其实一直在口袋里,摆了乌龙。一肚子火的老师就惩罚我,要我个别跟每一位同学道歉,面子也不晓得丢到哪里去了。
最“欠打”应该是SARS危机时。当时学校已经停班,而那个时代也没有电子学习之类的措施,老师也只以寄信方式布置少数功课罢了,没一下子就做完。刚巧我也是首次从玩伴们那里知道愚人节的存在,又觉得闷,所以发简讯给级任老师,作弄她我患了SARS,正在陈笃生医院,把老师吓坏了。当大家恍然大悟时,老师大骂我一顿,母亲也请我的八月十五“吃炒粿条”。
当时也做出很多愚蠢的事。好像有一次的家家酒,同学们当媒人,把我和P同学“搞”在一起。真的佩服他们的想象力——用稿纸做请帖和原子笔里的弹簧造了一个结婚戒指。也许我不想泼大家的冷水,才同意跟他们一起闹。他们把我们“两夫妇”带到院子,要我们“发婚礼誓言”,然后到食堂“喝喜酒”。虽然如此无聊,又事过多年,P同学也已经交上男朋友,我们老同学聚餐时,还是会拿出这件事来怀旧。
时光匆匆,到了2016年,我重返启化当兼职的代课老师,也算是为“回馈母校”尽一分力吧。相隔多年后,校园一草一木虽然有些变化,学校给我的感觉却一样,有那种暖暖“回到原点”的感觉。看到熟悉的脸孔,听到一样的铃声,似乎重温小学的日子。
在代课时,我从学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我再次见证到童年的单纯:看到顽皮的孩子们丢纸飞机,有的悄悄用字条传话。这些举动在班上是无法接受的,该学生也会被罚。但身为过来人,我心里却感到欣慰,这些曾经做过的事依然流传下去。
学校庆祝80周年,请了教育部长做大会主宾,非常隆重。学校去年也迎来钟蔚芬新校长,为学校带来新风气。我通常不喜欢改变,校长的更变也不例外。更何况,当时我获知她是南洋小学的前校长,害怕她会带来名校那种压力。可是我错了。就如有家长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写过,钟校长做事脚踏实地,早上会在校门口亲自跟学生问好,周会时也会分享个人生活的故事,改变了我基本上对校长们“活在象牙塔”的印象。
此外,跟我的中学相比,钟校长很欢迎校友回返母校,让他们有饮水思源的机会。就拿这次的校庆,她乐意地欢迎校友们来帮忙和庆祝,也让全体学生有机会参与,培养大家对学校的认同感。维持校友的支持和学生的归属感很重要。因为最终,老师们会离开,学生也会走,但校友永远会存在,也是学校的流动代言人。学校的名誉是否能继续爬升,要靠校友的支持,不能把他们排斥一旁。那些所谓的名校,也不就靠校友多年的支持,才能达到现今的成功吗?
最终,在学校最重要的回忆还是这些不起眼的点滴,为校园生涯增添色彩。以前那六年的日子我当成理所当然,现在终于体会到“人往往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真谛。虽然如此,想起当年风光过,已算是活在当下,就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当成安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