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国家文物局旗下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印族文化馆和马来文化馆,推出各种有趣的


线上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各馆也利用馆藏,宣导防疫知识。


居家隔离生活太沉闷无聊?不如利用家里现有资源再造艺术!


本地瑞那拉耶拿教会(Sree Narayana Mission)养老院一些住户在志工的协助下,积极参与印族文化馆举办的“居家创造”(Stay Home and(Re)Create)模仿艺术挑战。他们充分利用养老院内既有的日常物品与服饰,为馆藏的艺术档案照赋予现代的诠释,有趣好玩。


阿姆斯特丹艺术爱好者Anneloes Officier不久前在Instagram发起模仿名画挑战“艺术和隔离之间”(#tussenk


unstenquarantaine)。荷兰国家美术馆也举办名画Cosplay活动,美国加州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在推特发起“艺术品再创作”的挑战。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受到启发,管辖的三家文化遗产馆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www.facebook.com/sysnmh/)、印族文化馆(www.facebook.com/indianheritagecentre)和马来文化馆(www.facebook.com/ malayheritage)都推出线上模仿馆藏艺术的活动,让公众利用家中素材模仿创作,分享到社媒。挑战至5月31日截止,首50份最佳杰作将获赠文化馆商品。


国际博物馆从馆藏品开发出一系列线上游戏活动,比如拼图、填字游戏、填色纸,文物局属下三家文化遗产馆也都推出自己的馆藏版本。


紧跟其他博物馆脉搏


文物局观察到各地博物馆因冠病疫情闭馆后纷纷转向线上,与公众保持联系,因此政策与社区副局长陈子宇召集文化遗产馆一群熟悉社媒的年轻员工脑力激荡,开发出新的数码内容。


陈子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面对未知的领域,我们需要迅速、敏捷以及有创意,所以早早开发数码项目,紧跟世界其他博物馆的脉搏,看看它们对疫情的回应,从中学习比较成功的倡议,不需要从头开始。”


他说,开发数码项目旨在让这些文化馆的大门在线上继续开放,与公众互动,让他们浏览馆藏和内容,借此扩大观众群,同时支援世界各地博物馆伙伴的活动。


纽约市博物馆发起“博物馆禅的一刻”(#MuseumMomentofZen),在疫情悲情下,分享令人平静愉悦的艺术品的运动。文物局因而在3月中旬推出“文化照常”(#CultureCarriesOn)和“文化的剂量”(#DoseOfCulture)运动,展示馆藏的手工艺品,传达正面能量,提振士气。


文物局也利用馆藏档案,配合卫生部的防疫指导原则,展开防疫的宣导。印族文化馆宣传一般防疫贴士,马来文化馆指点如何居家活动,晚晴园针对学生群的防疫知识,都十分接地气。防疫宣导很受欢迎,在社媒触及超过45万人次。


线上展览也是必然趋势,印族文化馆两个特展(如《从科罗曼德海岸到海峽殖民地:回顾淡米尔传统》)闭幕后转向线上。马来文化馆将有特展呈现数码版本。


线上动漫化艺术展


陈子宇说,为了支持本地艺术工作者与团体,文物局委托六位艺术工作者呈献线上动漫化艺术展,展出既有或新作品。画家钟志权的作品在晚晴园面簿发表,以《西游记》孙悟空为形象,加入公鸡碗等本土符号。他认为,线上艺术展是上好的平台,向居家的各年龄公众展示作品,也可从中知道公众对作品的反应。Speak Cryptic的涂鸦艺术则在马来文化馆社媒呈献。文物局也通过这些文化馆的社媒平台展示本地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演出。


文物局接着会推出一系列文遗馆必要服务工作人员的幕后故事录像。对传统文化与文物遗产有兴趣的公众,可上网:Roots.sg浏览。


国家博物馆特展转线上


文物局管辖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特展“古老的新世界:从发现东印度群岛到新加坡开埠”闭幕后,也转线上(www.nhb.gov.sg/media/ exhibition-online/aonw/index. html)。该展览展出莱佛士和威廉法夸尔家族收藏及国际博物馆文物,包括画像、茶壶、望远镜等。


公众可以360度浏览,以导览或自我探索方式观展。线上录像有策展人Daniel Tham与Iskander Mydin,分别以知识与权力,以及看见原住民为主题导览部分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