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承诺 恪守信约

今天我国欢庆55岁生日,我们聚焦六个体现国家信约精神的民间组织。
今天我国欢庆55岁生日,我们聚焦六个体现国家信约精神的民间组织。

字体大小:

握紧右拳轻放在左胸前。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仅仅51个字,具体描绘先驱建国时的理想,贯彻作为新加坡人的意义,是岛国国家精神的象征。

新加坡国家信约由建国元勋拉惹勒南(Sinnathamby Rajaratnam)草拟,建国总理李光耀修饰,华文译本由当时的教育部长王邦文调修,1966年8月24日首次由全国学生在新月五星旗下宣读。

离开校园后,或许你不常宣读新加坡国家信约,甚至可能记不清字句,但我们身边有不少人默默地把国家信约的美好想望付诸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或发声,扶持弱势群体,维护岛国社会安定。

今天我国欢庆55岁生日,我们聚焦六个体现国家信约精神的民间组织,包括在冠病疫情期间创立的Equal Dreams、耳福慈善企划及BySGForSG,以及早已存在的叁南瓜、Interfaith Youth Circle及Cicada Tree Eco-Place。这些组织规模各异,历史长短不一,宗旨包括促进宗教和谐、社会平等和流动性等。不变的是,受众群体和组织人员包括不同种族和宗教,相辅相成,在社会诸多缝隙与角落发挥了微妙作用——让背景各异的国人靠得更近,一起为更美好的新加坡努力。

如今的繁荣与和谐,是世世代代新加坡人不分你我,一步一脚印向共同目标前进的结果。

今后,我们也要信守约定。

信约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

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

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

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Our Pledge

We, the citizens of Singapore,

pledge ourselves as one uni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language or religion,

to build a democratic society based on justice and equality

so as to achieve happiness,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our nation.

Ikrar Kita

Kami, warganegara Singapura,

sebagai rakyat yang bersatu padu,

tidak kira apa bangsa, bahasa, atau ugama,

berikrar untuk membina suatu masyarakat yang demokratik,

berdasarkan kepada keadilan dan persamaan untuk mencapai kebahagiaan,

kemakmuran dan kemajuan bagi negara Kami.

20200809_lifestyle_sg02_Large.jpg


听见聋人的声音

★Equal Dreams

创于:2020年2月

受众群体:被忽视的群体

宗旨:聋人、弱听、失明及自闭等群体应该有追求梦想的同等权利。

从事行政工作的梁惠姗(35岁)天生有听力障碍。她认为,虽然媒体报道了不少残障人士追梦的故事,但故事往往从励志的角度切入。“有些人或许认为这类的报道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值得赞许。但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励志情色片’(inspiration porn),难以接受。”

“励志情色片”的概念由澳大利亚著名体障记者史黛拉·杨(Stella Young)于2012年提出,指残障人士的故事往往被用来激励非残障群体——为了一群人(非残障者)的利益,把另一群人(残障者)物化。

Equal Dreams创办人辛秀芬希望报道能将焦点放在被忽视的群体身上。(受访者提供)
Equal Dreams创办人辛秀芬希望报道能将焦点放在被忽视的群体身上。(受访者提供)

分享聋人当父母的心得

梁惠姗说:“残障人士和其他人没两样,生活上也面临相同的担忧,如前景和感情问题。残障人士能做的比人们印象中的还要多,报道无须写得过分励志。”她日前就在Equal Dreams面簿推出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特备视频,与网民分享聋人当父母的平凡心得。视频从构思到剪辑,每个阶段都由梁惠姗一手包办。每支视频约十多分钟,受访者也是聋人,采访全程以手语进行。

梁惠姗说:“人们给我们贴上标签,才局限我们发挥的空间。但标签无法代表我们。”
梁惠姗说:“人们给我们贴上标签,才局限我们发挥的空间。但标签无法代表我们。”

Equal Dreams于今年2月成立。梁惠姗和Equal Dreams创办人辛秀芬(38岁)是认识多年的朋友。在“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中,聋人、弱听、失明及自闭等群体也应该有追求梦想的同等权利——这是Equal Dreams成立的宗旨。

辛秀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人们在生活中或很自然地给一些群体贴上标签。但失明人士未必不能做设计,聋人或许有能力做传媒工作。”

她说,只有当一个人试过,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要是喜欢,就继续做。如果发现其实不合适,也没关系。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总有机会在生活其他方面用上。”

以梁惠姗为例,她对视频制作感兴趣,从2012年开始尝试制作旅游视频。她喜欢分享聋人群体的故事,每次出国会特地光顾由聋人经营的店面,借此更认识当地的聋人文化。但因为要兼顾工作和业余的舞蹈排练,梁惠姗花在制作视频的时间不多。

梁惠姗天生有听力障碍。她喜欢制作视频,最近通过Equal Dreams面簿分享聋人当父母的心得。
梁惠姗天生有听力障碍。她喜欢制作视频,最近通过Equal Dreams面簿分享聋人当父母的心得。

一直到梁惠姗近期减少舞蹈排练,她一次与辛秀芬聊天时提到制作视频的想法。两人最后决定在Equal Dreams成立后,通过该平台分享聋人群体平日里的生活点滴。

为聋人提供资讯之必要

梁惠姗说,手语视频在本地或许不常见,但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找到许多由外国聋人制作的视频。“我希望本地聋人的平凡故事也能被人听见,不会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或被‘励志情色片’淹没。”

问及未来会制作什么样的视频,梁惠姗说:“想做的题材不少,如关于聋人在本地接受主流教育的视频。我也想制作本地的旅游视频,通过手语向外国聋人群体介绍新加坡的景点和道地美食。但这些计划因为冠病疫情还无法落实。”

梁惠姗说,Equal Dreams没有全职员工,团队由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凝聚力很强。“当中有聋人,也有听觉正常的‘听人’。每个人各有所长,通过不同方式做出贡献,并在过程中相互学习。”

梁惠姗(左)采访聋人妈妈,视频全程用手语呈现。(受访者提供)
梁惠姗(左)采访聋人妈妈,视频全程用手语呈现。(受访者提供)

Equal Dreams除了让被忽视的群体有一个发挥所长的平台,也在疫情和大选期间提供新加坡手语(Singapore Sign Language)翻译和语音转文字的服务。信息变得更可及,聋人与弱听人士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辛秀芬认为,一些听人难以了解为聋人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她说:“如果听人能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听见最新的防疫措施,为何聋人与弱听人士不能同步得知消息,须要等新闻媒体报道,或政府发出文告?这就是不平等的。”

手语非慈善服务

辛秀芬也说,一些人可能将手语翻译视为一种慈善服务。“有些机构会想方设法降低手语服务的费用,甚至认为服务应该是免费的。”但辛秀芬强调,Equal Dreams也有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是一个专业的工作。“社会必须进化,人们不该再抱着‘做慈善’的心态,总是认为残障人士只能被别人拯救。”

梁惠姗受访时坦言,本地聋人与弱听人士在生活上受到阻碍未必是天生的身体状况所致。“人们给我们贴上标签,局限了可发挥的空间。但标签无法代表我们。新加坡如果想如信约所说的一样‘团结一致’地‘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便不该再无视被忽视群体的声音。”

送上一台MP3 照顾长者的心灵

★“耳福”慈善企划/Project Audible Cheer

创于:2020年4月

受众群体:弱势长者

宗旨:为无法上网的长者

提供情绪和心理上的支持

冠病来袭后,特别是阻断措施实施期间,你或许在网上看过这类留言:“老人家怎么不听劝,一直流连在外?像其他人一样留在家里看YouTube,或是学用社媒就不会无聊了啊。”

留言者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对许多长者来说是一道道难关。互联网确有许多精彩的视频和图文让人打发时间,但如果无法上网,内容再多等同虚无。长者能否负担上网或购买智能手机的费用?即便负担得起,又是否懂得操作?

过去从事清洁工的梁群英(77岁)几年前退休,在冠病来袭前,每周会去附近教会参与活动,与朋友聚会。但丈夫几个月前过世,又碰上阻断措施打乱了熟悉的日常,所有社交活动暂停,教会义工亦无法上门探访。忽然被迫独居的她说:“每天留在家很无聊,很闷,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现在情况得以改善,不只是因为进入解封第二阶段,也因为她收到一个每天为她带来快乐的礼物——MP3播放机。

梁群英透过SSVP收到“耳福”准备的MP3播放机后,每天都会开着,有助排解烦闷、无聊。
梁群英透过SSVP收到“耳福”准备的MP3播放机后,每天都会开着,有助排解烦闷、无聊。

与智能手机比较,MP3播放机体积稍微大一点,重一点,但还算小巧,而且操作相对简单。更重要的是,播放机已经由义工预存了丰富内容;除了社区艺术团体叁南瓜率领本地艺术人携手打造的多语原创节目,还有年长者熟悉的经典金曲,包括方言歌曲,以及我国四大官方语言的老歌。

访问当天,梁女士熟练地翻阅配合MP3播放机一同赠送给她的文件夹,里头除了歌曲和节目目录,还有文图并茂的操作说明。她说:“有些功能我还不完全熟悉,例如听广播时怎么换台,但我每天都会开着,有很多我喜欢的歌。听着听着就没那么无聊,家里也不会这么静。”

环保义工为长者送暖

梁女士是400名收到免费MP3播放机的长者之一,这些播放机由“耳福”慈善企划(Project Audible Cheer)提供,负责人是杨晓芸(46岁,工商与组织心理学家)。她的业余时间原本主要投入环保义务工作,但从4月末至今,她和背景各异的十多名环保友人一起义务筹办“耳福”——除了募款购买MP3播放机,找信得过的厂商进口MP3播放机,还要把数百个音频存放进去,设计并打印音频目录和操作说明,再把打印文件逐一放进随MP3播放机送上的文件夹里。杨晓芸说:“操作说明要翻译成不同语言,还要附上图片,让长者一目了然。”

“耳福”慈善企划负责人杨晓芸(左)观察到,比起用手机上网,母亲严秀珠更喜欢收听广播节目。
“耳福”慈善企划负责人杨晓芸(左)观察到,比起用手机上网,母亲严秀珠更喜欢收听广播节目。

杨晓芸了解长者需求,部分原因是观察到母亲使用智能手机时面对的困扰。杨妈妈严秀珠(77岁)几年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但一般只用来打电话和传短信,“女儿教过几次怎么用手机上网,但年纪大了,记性比较差,比较难学新的东西。”

比较之下,操作简单的收音机更能帮助严秀珠消磨时光。特别是一个人在家时,熟悉的旋律和温暖的声音让人安心,“晚上睡不着也会开着听歌。”

对杨晓芸而言,“耳福”深具意义,因此即便行政工作一箩筐,费心费时,她义无反顾,“第一批播放机送到时,我忍不住哭了。我们除了关心长者需要的餐食物资,也不能忽略他们的精神生活。This is for the soul(这是为了照顾心灵)。”

杨晓芸体恤长者需求,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操作说明。
杨晓芸体恤长者需求,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操作说明。

与其他团体合作

HPHP创办人Nafiz Kamarudin除了分发MP3播放机,还帮杨晓芸整理文件夹。(杨晓芸提供)
HPHP创办人Nafiz Kamarudin除了分发MP3播放机,还帮杨晓芸整理文件夹。(杨晓芸提供)

为了把播放机送到最需要“耳福”的弱势长者,“耳福”与数个非盈利福利组织合作,包括关心租赁组屋居民的“让希望活下去”(Keeping Hope Alive);“Happy People Helping People Foundation”(简称HPHP,主要受众群为收集纸皮的弱势长者),以及受众群体来自各种族与信仰的天主教慈善团体圣文生德保修会(Society of St. Vincent de Paul,简称SSVP)。

SSVP会长郑美娣说:“我非常喜欢‘耳福’的这项企划,因为顾及到长者的精神生活。很多弱势长者非常孤单,这台MP3播放机能够‘陪伴’他们,让他们怀旧,带给他们很多快乐。我们已经送出大约80台播放机,但还有很多长者都希望收到。”

“耳福”的筹款目标是5万元,目前已筹到约2万2000元,杨晓芸本周又订了300台MP3播放机。她说:“筹到一定数目,我就可以下单订购,因为每次最少要订100台。听不同福利团体负责人说,很多长者都很期待听到方言节目和歌曲,因此拿到MP3播放机时都非常兴奋。既然还有很多弱势长者需要它,我就会继续经营‘耳福’。”

·“耳福”募款计划:https://give.asia/campaign/project-audible-cheer-4694#/

援助小贩并惠及他人

★BySGForSG(非营利送餐平台计划)

创于:2020年5月27日

受众群体:受疫情冲击的餐饮业者、德士与私召车司机、新加坡基督青少年会“食在必行”(YMCA Wok the Talk)计划下帮助的客工、年长者、特需人士、弱势青年和低收入家庭。

宗旨:帮助本地餐饮业者,尤其是不熟悉网络科技的年长小贩学习借助100%非营利且免除高佣金的送餐服务平台,在疫情下继续维持生计。

在巴西班让熟食中心经营50年老字号“明记海鲜”摊位的第二代小贩杨时福(61岁)自疫情暴发,加上阻断措施期间食客减少外出且不能堂食,煮炒生意受到重挫。

经营煮炒摊的杨时福加入BySGForSG送餐平台后,生意有了改善。
经营煮炒摊的杨时福加入BySGForSG送餐平台后,生意有了改善。

除了打包食物外,提供送餐外卖服务也是许多餐饮业者维持生计的方法。然而杨时福坦言:“多数送餐平台要求抽取餐费的30%作佣金,有些平台也规定首次加入要付$100的费用。作为小贩,我们需要保持食物价格低,因为食客宁愿去餐馆或咖啡馆,也不会选择昂贵的小贩美食。”

BySGForSG联合创办人王世杰(31岁)设立非盈利送餐平台,就是希望帮助像杨时福这类遭受疫情影响,在夹缝中辛苦营业的餐饮业者。毕竟国人的日常生活,无论种族、宗教与语言背景,往往离不开小贩美食和熟食中心。

王世杰说,BySGForSG以有竞争力且公平的送餐方式协助小贩继续营业。
王世杰说,BySGForSG以有竞争力且公平的送餐方式协助小贩继续营业。

王世杰透露,在阻断措施期间,他在打包食物时与售卖水粿的摊主闲聊,才意识到小贩受到疫情严重的冲击。他说:“这让我感到很震惊。因为新加坡有很多小贩,这也是我们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疫情影响的餐饮业者,尤其是不熟悉科技与网络送餐平台的年长小贩急需援助。这启发BySGForSG团队在三个星期内推出简单易操作的非盈利送餐平台系统(www.bysgforsg.sg)。

送餐佣金援助其他群体

对煮炒摊贩来说,杨时福透露,档口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至少点四五道菜的家庭订单。然而自从阻断措施开始后,许多家庭都选择在家做饭,因此收入减少了60%,但自开始使用这平台后,收入比加入BySGForSG前增加了40%。

杨时福说:“当BySGForSG团队联系我时,我被5%的低佣金、免付首次加入费所吸引,而且每次接到订单只须一律付$3的全岛送餐费即可。这使我们小贩能保持一定的利润,也能维持食物原本的低价格。此外,我们所付的这些费用能在这不安定时期为社区有需要的群体做出点贡献。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是双赢的解决方法,对商家、食客和社会大众都有益。”

王世杰说,BySGForSG收到的每份送餐订单的5%佣金将全额捐献给新加坡基督青少年会(YMCA)“食在必行”旗下需要援助的多个社区群体。

YMCA总裁罗明佑受访时指出,当本地实施严格社交距离时,在本地的客工无法在宿舍的共用厨房做饭,送餐服务的费用相信也使他们却步,这些客工急需食物供应。“食在必行”计划迅速展开,除了为客工送餐,也邀请小贩、德士与私召车司机参与。因为疫情该项目也扩大受众群体,包括年长者、特需人士和低收入家庭。罗明佑说:“我们从BySGForSG所获得的捐助不但可以间接支持更多本地食品供应商,同时也能把这些利润转移到有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新加坡基督青少年会总裁罗明佑呼吁新加坡人各尽所能,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使国人在这次疫情中变得更强大。
新加坡基督青少年会总裁罗明佑呼吁新加坡人各尽所能,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使国人在这次疫情中变得更强大。

罗明佑认为,尽管新加坡已经跨入第二阶段的解封期,但冠病疫情还未结束。他呼吁:“希望新加坡人各尽所能,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使国人在这次疫情中变得更加强大。”

短期计划发展为社企

BySGForSG的王世杰说,最初推行这项计划是希望运作大概三到六个月,协助小贩度过艰难时期,同时也为送货司机提供收入来源。然而,他们在这几个月内收到不少公众的积极反馈和鼓励,决定将这项目发展为长期社会企业。

BySGForSG如今已逐渐从网络平台转移到手机应用软件,支持iOS和安卓系统下载使用。王世杰说:“目前我们也在跟一些潜在合作伙伴洽谈,但无论如何,将以协助小贩营业为基础,保持低价,有竞争力且公平的送餐方式。”

在推行BySGForSG方案的过程中,王世杰坦言他们面对不少挑战。他说:“这些小贩有好些年纪相当大,我们提出的送餐服务平台被他们看成是打乱日常营业方式,一开始都不太能接受。我们得面对面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理解我们的用意及取得信任,甚至是先为这些小贩创建好所售卖的食物照片或相关描述的送餐系统信息,才获得他们同意尝试加入。过后,我们也教导简单的科技操作,让小贩们学习自己管理这送餐系统。”

对于疫情对国人的影响,王世杰形容这犹如一场大风暴。他说:“虽然国人背景各异,也可能面对不同的困境,但只要我们愿意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相信可以安全度过这场狂风暴雨。毕竟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到现今世界级的大都市也历经了许多。如果说有哪个国家能从这场危机中走出来变得更强,我相信那会是我们的岛国,因为新加坡人具有一起克服挑战的顽强战斗精神。在此,也祝愿新加坡55岁生日快乐!”

引导各族小朋友 透过玩乐找到认同

★叁南瓜(3Pumpkins)

创于:2016年8月

受众群体:社会不同群体,包括住在租赁组屋的儿童和青少年、弱势长者及客工等。

宗旨:用艺术联系人们,促进社会永续发展。

“你第一次敲我的家门时,我还以为你是社工,谈的又是家里问题。听你说,‘我们出去玩吧!’我真的非常惊讶!”——参与“我们出去玩吧”(Let's Go Play Outside)社区活动的9岁小朋友。

“我的孩子以前很怕羞,现在却在这个邻里交了很多朋友,她也变得更自信。我也感觉好多了,因为我可以出外做些有意思的事。独自在家面对所有问题,情绪真的会非常低落。”——孩子参与社区艺术空间3P Community Arts Lab的妈妈。

“妈妈叫我别告诉任何人我们来自缅甸,她认为这会对我们一家人造成伤害。”——放学后去了3P Community Arts Lab的10岁小朋友。

Let's Go Play Outside(LGPO)是非盈利艺术团体叁南瓜(3Pumpkins)的企划之一,受众群体包括大巴窑、文礼和麟谷峇鲁(Lengkok Bahru)的600多个小朋友及他们的家人和义工。小朋友在住家附近的公共游乐场参与游戏,引导人(facilitator)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设计适当创意活动。 

(左起)艺术人Isabelle Desjeux、林诗韵、Farez Najid及颜佳欣将在3P Community Arts Lab为小朋友展开为期一年的艺术体验。
(左起)艺术人Isabelle Desjeux、林诗韵、Farez Najid及颜佳欣将在3P Community Arts Lab为小朋友展开为期一年的艺术体验。

位于文礼通道176号组屋的3P Community Arts Lab去年8月起开放给小朋友,是他们熟悉且安心的创意空间。(叁南瓜提供)
位于文礼通道176号组屋的3P Community Arts Lab去年8月起开放给小朋友,是他们熟悉且安心的创意空间。(叁南瓜提供)

3P Community Arts Lab则是叁南瓜在文礼通道176号组屋租下半个店铺后,去年8月起开放给小朋友的创意空间。每个平日傍晚5时至晚上9时,小朋友可随意进出,并使用那里的美术材料,现场还有两名艺术导师Farez Najid(32岁)和颜佳欣(27岁)。

叁南瓜创办人兼艺术总监林诗韵(38岁)说:“文礼通道有很多小朋友来自跨国家庭,他们的家长可能来自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和孟加拉等地。”

我国不只是CMIO

林诗韵和小朋友接触后发现,文化背景丰富的他们无法轻易归类于社会主流群体,因此未能好好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些小朋友更因鲜少接触英语而导致英语水平较低,结果影响学业成绩。林诗韵因此与长居本地的法国艺术人Isabelle Desjeux,以及Farez Najid和颜佳欣合作,在8月中推出“This is Me!”(“这就是我!”)——20名小朋友将参与为期一年的艺术体验,一起制作两本小杂志(zines),从中学习加强自信与身份认同。他们的作品也会在这期间展出。

叁南瓜创办人林诗韵(右)与小朋友非常熟络,有些小朋友直接称呼她Teacher。3P Community Arts Lab外有饼干、口罩和纸板游戏,任小朋友和街坊免费领取。
叁南瓜创办人林诗韵(右)与小朋友非常熟络,有些小朋友直接称呼她Teacher。3P Community Arts Lab外有饼干、口罩和纸板游戏,任小朋友和街坊免费领取。

林诗韵说:“在多元化的社区里,我们的团队也要非常多元化。我希望让小朋友看到我们这群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好好相处、合作。其实我们还不够多元,例如有些小朋友家里只说越南语,所以我和他们的家人沟通时得用Google Translate。”

Farez Najid(右)是“我们出去玩吧”活动的引导人,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设计适当创意活动。
Farez Najid(右)是“我们出去玩吧”活动的引导人,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设计适当创意活动。

Farez Najid说:“我在这里工作后,发现这里的族群不单单只是CMIO(本地族群传统四分法,即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我们有来自越南、泰国、非洲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O’(others)不只是一种,但我们常常没注意到他们。3P Community Arts Lab有成人给予指导,小朋友都有活动自由,这个空间让他们可以安心地表达自己。”

小朋友除了放学后在3P Community Arts Lab参与美术活动,还会主动打扫干净。(叁南瓜提供)
小朋友除了放学后在3P Community Arts Lab参与美术活动,还会主动打扫干净。(叁南瓜提供)

3P Community Arts Lab成了该区小朋友熟悉的空间,Farez Najid和颜佳欣叫得出名字的孩子近30人。记者在走廊访问叁南瓜的一个多小时内至少有10名小朋友经过,有人直呼林诗韵“Teacher!”(老师),大部分小朋友走过时都会挥手问好,感情融洽。Farez说:“小朋友现在都知道这是属于他们的空间,他们知道自己的文件夹放在哪里,会张贴自己的作品,还懂得主动打扫干净。”

借艺术连接不同族群 

叁南瓜成立时间不长,创意企划不少,今年的重点项目还有多语节目“大声D茶室”(Warung Cakap Apa),以及与慈济及艺术家王文清(Jimmy Ong)合作的“篱家布衾”(Stay Home Quilt)计划。将公众捐出的衣物裁成布块,让客工们把纽扣、图案及话语缝在布块上,再由王文清拼凑成百衲被,也让被隔离在国家体育场达三个月的客工纾解焦虑及恐惧。

“大声D茶室”则是集结了戏剧工作者韩雪卿、钟达成、李邪、Moli Mohter和Farez Najid等九人参与演出,节目种类包括广播剧、粤语讲古、娱乐资讯等,语言有福建话、潮州话、广东话、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首季节目共80集,5月5日开始每星期二至星期天在叁南瓜的YouTube和Facebook专页播放,下周六(15日)播出最后一集。部分内容也存进“耳福”慈善计划送给弱势长者的MP3播放机。 

多语言节目“大声D茶室”,内容包括广播剧、粤语讲古、娱乐资讯等。(叁南瓜提供)
多语言节目“大声D茶室”,内容包括广播剧、粤语讲古、娱乐资讯等。(叁南瓜提供)

“大声D茶室”不单单是为了给不熟悉主流语言的弱势长者提供娱乐,也希望有助消除不同年龄层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鸿沟。林诗韵已和本地艺术人刘晓义开始构思第二季节目,到时希望加入一两分钟的方言教学时间,目标对象是想要学习方言,以便与弱势长者沟通的社工。

叁南瓜的节目和活动非常多样化,但出发点其实一致:连接不同人与族群,重燃甘榜精神。林诗韵说:“新加坡是什么?新加坡有谁?我们真的了解构成我国的每个人吗?阻断措施让我们发现有很多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被忽略了,而社会也因为互联网而有了更多元的声音和社会行动(activism)。” 

她认为国家信约中的“民主”和“进步”我们都做到了;能够意识到社会出现“tension”(紧张感),并且愿意畅谈课题,其实就是一种进步,因为可以听到少数群体的声音。她说:“我国有很多不同社群和不一样的声音,而艺术与文化是连接不同人与社群的一个理想桥梁。”

让各族群对宗教 作高质量对谈

★跨信仰青年组织/Interfaith Youth Circle

创于:2015年7月

受众群体:任何想参与跨信仰对话,学习理解和接受不同观点的人。

宗旨:在不同信仰社群中创造一个安全空间,针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作高质量探索,使人们面对不同宗教和信仰时能转换思维方式。同时,协助人们进一步理解不同信仰群体在世俗与宗教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阿润认为通过参与“经文辩读”活动,勇于提问与愿意倾听彼此,可以让人更有同理心。
阿润认为通过参与“经文辩读”活动,勇于提问与愿意倾听彼此,可以让人更有同理心。

在英国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主修国际关系的本地印度青年阿润(Arun Mohan,28岁)一向对宗教议题的讨论感兴趣。自疫情暴发以来,阿润自年初开始在本地居家学习,在网络与社交媒体上搜索与宗教讨论相关的信息时,发现本地的跨信仰青年组织Interfaith Youth Circle(简称IYC)将以线上群组方式进行“经文辩读”(Scriptural Reasoning)会谈,就决定参与。这类会谈简单来说,就是以小组的形式作跨宗教的经文阅读与讨论。

同一篇经文的不同解读

跨信仰青年组织IYC联合创办人迪安娜认为,通过彼此学习、探索、提问和发现,有助巩固新加坡同胞之间的关系。
跨信仰青年组织IYC联合创办人迪安娜认为,通过彼此学习、探索、提问和发现,有助巩固新加坡同胞之间的关系。

每个月举办的“经文辩读”会谈是IYC主要活动之一。IYC是由一群新加坡人组成,致力于为新加坡不同的信仰团体搭建桥梁。组织目前由联合创办人迪安娜(Dhaniah Wijaya,33岁)与副组长海德(Haider Abdul Amir,35岁)领导,旗下组员还包括钟智仁(30岁)和保罗(Paulo Joel Caperig,32岁)。他们指出,“经文辩读”活动的宗旨是通过学习深化对各信仰团体的经文认识,让参与者了解彼此的差异,从中培养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友谊。他们相信青年是改革的推动者,该组织的愿景是建立和联系来自不同背景与信仰团体的青年领袖,让他们建立深厚基础与带领各自的社区群体,使宗教信仰作为桥梁而不是成为隔阂,启发彼此学习理解和接受不同观点。

每个月举办的“经文辩读”会谈是IYC的主要活动之一,近期因受疫情影响而改在线上举行。
每个月举办的“经文辩读”会谈是IYC的主要活动之一,近期因受疫情影响而改在线上举行。

阿润认为IYC策划的这类会谈方式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无排他性安全空间,从长远来看他希望这类会谈可以培养一个更有凝聚力的社会。他说:“一般新加坡人可以就种族、宗教、文化等话题坦诚对话是很难得的。参加这些会谈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聆听背景各异的人解读同一篇经文摘录,认识与比较不同人的解读,并勇于提问与愿意倾听彼此,可以让人更有同理心。”

钱伟娴说,IYC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及可贵的空间,让人们在面对看似敏感的课题时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钱伟娴说,IYC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及可贵的空间,让人们在面对看似敏感的课题时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地永久居民钱伟娴(40岁,文化研究博士生)与先生一同参与好几场“经文辩读”会谈。她坦言,在新加坡面对大众普遍认为的敏感话题,如种族和宗教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不敢随意发表意见,更何况是与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谈论个人的想法与提出疑问。IYC非闭门参与式的会谈提供一个值得信任及可贵的空间,在面对看似敏感的课题时,人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探讨个人对事物的假设,以及对不同信仰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为促进不同信仰团体之间的友谊,IYC过去也推行“Break Bread, Build Bridges”节庆交流庆祝项目,鼓励不同族群的组织成员在个别的节日期间,敞开大门邀请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起欢庆节日。另外,跨信仰青年开斋活动(Interfaith Youth Iftar),也让来自社区不同信仰的群体对话,并在斋戒月期间的日落时段一起用餐。

“Interfaith Youth Iftar”跨信仰青年开斋活动,让来自社区不同信仰的群体对话,并在斋戒月期间的日落时段一起用餐。
“Interfaith Youth Iftar”跨信仰青年开斋活动,让来自社区不同信仰的群体对话,并在斋戒月期间的日落时段一起用餐。

今年2月,IYC举办了一场“Poetry Tapestry”诗歌朗诵与交流会。活动上除了不同信仰的诗人通过诗歌朗诵探索信仰的意义,也让参与者在分组讨论时,发表个人对诗歌表演的想法。最后的公开麦克风环节,则邀请参与者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IYC今年初举行的诗歌朗诵与交流会,让各族与来自各地的参与者借助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对信仰的认知。
IYC今年初举行的诗歌朗诵与交流会,让各族与来自各地的参与者借助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对信仰的认知。

对于诗词一向感兴趣的施文仁(Fergus Jes,50岁,医生)通过朋友邀请参与上述的诗歌活动。施文仁说,自己在菲律宾出生,但在新加坡成长且成为公民。他说,尽管我们的背景或文化可能不同或十分多元,但从诗歌朗诵,探讨爱、尊重、奉献、忠诚这些普世美德,借此认识到共同的价值观,亦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IYC副组长海德指出,诗歌活动的宗旨是鼓励人们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作为自我表达信仰的一种途径,使信仰更平易近人,易于理解,同时有助建立跨文化交流的社群。

IYC联合创办人迪安娜认为,倡导和平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对彼此保持宽容态度已不足够。她说:“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宗教、传统和历史,也须创造安全的空间,让人们可以作高质量对谈,从而彼此学习、探索、提问和发现,这将有助于巩固新加坡同胞之间的关系。”

钱伟娴期望国人能在各种不同空间里,彼此诚恳地倾听与讨论,对个别不同族群的体验,包括种族、宗教和更大的人生议题等提出疑问及不同观点。她说:“我希望更多人能在看似混乱的异议分歧中,意识到其中可培养个人的心理韧性,让人们学习如何在纷乱与和谐中处之泰然,并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另一方的差异,从中参与建立新加坡的和谐概念。”

施文仁认为通过参与诗歌朗诵与交流会,有助人们认识不同群体可存有共同的价值观,亦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施文仁认为通过参与诗歌朗诵与交流会,有助人们认识不同群体可存有共同的价值观,亦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今年国庆主题以“心手相连,坚毅向前”强调国人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境。施文仁认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非常恰当。他坚信,团结可以实现,只要国人都有决心。他说,我期望新加坡能指引与启发其他人,在不同文化背景及超越个别习俗之下,能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真诚的友谊。阿润则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希望国人能团结,勇敢而诚实地面对,并且变得更强大。

提醒国人 动植物也是岛国一分子

★Cicada Tree Eco-Place

创于:2006年

受众群体:5至85岁,主要针对年轻群体。

宗旨:介绍本地生物的多样化,教育公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要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对任何人,无论种族、宗教或语言都有直接的影响。环境问题仿佛一条线,将背景各异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环境课题近几年来备受关注,尤其在年轻群体中。16岁的瑞典环保主义者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是最典型的例子。本地也有不少年轻人参与环境组织,为大自然发声。杨志豪(26岁,摄影师)去年为了做一个关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冲突的毕业专题作业,发现自然环境教育组织Cicada Tree Eco-Place。

Cicada Tree Eco-Place将心系环境课题的新加坡人,不分种族或宗教,都聚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Cicada Tree Eco-Place将心系环境课题的新加坡人,不分种族或宗教,都聚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Cicada Tree Eco-Place成立于2006年,旨在介绍本地生物的多样化,教育公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该组织每年举办多项适合一家大小参与的活动,包括露营、大自然徒步等。受众年龄介于5至85岁。组织也会在官方网页发表和环境相关的文章。

修读传媒专业的杨志豪认为,新闻报道往往会平衡各方面的观点,“但大自然不能为自己发声,声音往往被忽略。相比保护环境,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更是不成比例的。”杨志豪因为想继续为大自然发声,他完成毕业专题作业后,继续待在Cicada Tree Eco-Place。他目前负责拍照、设计组织网页,以及管理社交平台。

赵琴音(左)和杨志豪认为,环境课题能够将背景各异的国人聚在一起。
赵琴音(左)和杨志豪认为,环境课题能够将背景各异的国人聚在一起。

Cicada Tree Eco-Place目前有十多名活跃成员,包括创办人赵琴音(57岁)在内都不是全职员工。赵琴音认为,Cicada Tree Eco-Place将关注环境课题的人聚在一起。她说:“想和另四名朋友一起创立Cicada Tree Eco-Place是因为人类对环境已经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人们不能停留在知道地球已病危,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让孩子先认识大自然

赵琴音自幼在甘榜长大。她怀念小时候和大自然靠得很近的生活。
赵琴音自幼在甘榜长大。她怀念小时候和大自然靠得很近的生活。

赵琴音认为,从小在甘榜里生活让她对环境有很深的认识和热爱。“我们一群人住在甘榜会一起爬树、养鸡,与大自然生活得非常靠近。现在的孩子反而很少有机会靠近大自然。”赵琴音认为,父母应多让小朋友沉浸在绿意中,“先认识大自然的魅力,才会喜欢它,愿意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

家庭主妇李慧丽(42岁)就于2019年带着儿子黄纬喆(12岁,学生)参与由Cicada Tree Eco-Place举办的一项到乌敏岛观鸟和种树的活动。李慧丽受访时说:“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大自然非常重要。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她举例说,儿子有次提醒她带塑料盒去打包食物,“他对环保的意识让我非常欣慰。”

李慧丽(左)和儿子黄纬喆一起到大自然里活动,除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促进亲子关系。(受访者提供)
李慧丽(左)和儿子黄纬喆一起到大自然里活动,除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促进亲子关系。(受访者提供)

问黄纬喆乌敏岛的活动哪个环节让他印象最深刻,他回答:“我最喜欢种树,因为可以玩泥巴!”但黄纬喆说,同龄的朋友未必喜欢到大自然去。“有些人怕肮脏,一些则不喜欢被蚊子叮,或担心中暑。”但黄纬喆认为,能够和家人一起沉浸在大自然里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够促进亲子关系。他鼓励家长在疫情过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里走走,从小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

黄纬喆参与Cicada Tree Eco-Place的活动,到乌敏岛种树投入大自然里。(受访者提供)
黄纬喆参与Cicada Tree Eco-Place的活动,到乌敏岛种树投入大自然里。(受访者提供)

另一名家庭主妇拉迪亚(Radiah Rizal,36岁)则于2018年首次带三名女儿参与“Love our MacRitchie Forest”大自然徒步活动。她感叹:“以前住在甘榜,周围都是花草树木。但从前的绿意已被今天的组屋取代。”她认为,小孩子参与Cicada Tree Eco-Place举办的活动后能更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的女儿最近制作了一些海报送给学校的朋友,希望帮助同学认识本地的自然遗产,积极保护环境。”

拉迪亚(右一)认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个棘手的问题,她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绿意中认识大自然。(受访者提供)
拉迪亚(右一)认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个棘手的问题,她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绿意中认识大自然。(受访者提供)

当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心系环境课题,愿意为保护本地的生物多样化和环境出一分力——这或许是让Cicada Tree Eco-Place团队最感欣慰的事。赵琴音指出,地球正面临全新世灭绝事(Holocene Extinction),“如果人们不再下意识地保护环境,本地一些濒临绝种的动植物,如印度尼西亚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有天可能从世上消失。”

在我国濒临绝种的印度尼西亚叶猴。(档案照)
在我国濒临绝种的印度尼西亚叶猴。(档案照)

赵琴音希望,国人在欢庆新加坡55岁生日之际,别忘了本地的野生动植物也是新加坡的一分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遗产。“但愿45年后,当我们庆祝新加坡100岁生日时,我国的自然生态会比今天丰富。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