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舞蹈家克朗淳《与死神共舞》 献给死神也献给生命

字体大小:

王一鸣/报道 滨海艺术中心提供照片

在国际舞蹈界备受重视的克朗淳,五年内第三次受邀来新演出。他接受电邮采访时透露,这次带来的新作《与死神共舞》,是他参加泰国传统节日“鬼脸节”时受到启发,萌发创意的。

作为舞蹈节(da:ns Festival)前奏节目登场的“da:ns系列”,请到来自泰国的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带来新作《与死神共舞》(Dancing with Death)。这是在国际舞蹈界备受重视的克朗淳,五年内第三次受邀来新演出。

克朗淳16岁师从泰国舞蹈大师Chaiyot Khummanee学习古典面具舞蹈——箜舞(Khon,亦称“鬼面舞”),这种舞蹈以前只表演给王族赏看。克朗淳后来受亚洲文化协会赞助,在美国生活并工作,了解美国当代舞蹈形式,也正是在那时,他萌发培育泰国新一代舞蹈家之意,建立了自己的舞团,带领极具保护主义的泰国舞走出窠臼,在全球范围内巡演。

参加泰国传统节日“鬼脸节”时起意创作

克朗淳善于在现代舞蹈中融合进他最精专的箜舞元素,但《与死神共舞》却是他不使用任何箜舞的一支创作。

他在接受电邮采访时透露,这个作品是他参加泰国传统节日“鬼脸节”(Phi Ta Khon Festival)时起意的。

“鬼脸节”是泰国东北部一个大的泰国节日,节庆当天可以看到人们戴着由椰子叶、竹子、彩带,甚至亮片组合成的鬼面具上街,鬼脸节会在晚间达到高潮。天方破晓,朝霞满天,戴着鬼面具的村人撑起白色布幡,身穿七色布条的“鬼衣”,而且挂着铁罐、铁片等会发出声响的金属器物,敲锣打鼓,边跳舞边游行,场面犹如大型的嘉年华会一般。

“我有一次参加了鬼脸节,我看到村民们的舞蹈时非常惊讶,并忍不住赞叹,那些普通村民显然都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却能够自然地舞出那么叫人赞叹的动作。那种舞蹈是粗犷的、有力的、真实的、灵性的,而他们身上绚烂的披披挂挂和各种装饰物也都出自手作和农人智慧。”两年前参加过一次鬼脸节的克朗淳说,“我震慑到不得了,我至此什么才体会到什么叫作‘人民的艺术’,就是那种自发、热烈、激昂的舞蹈,让我读懂了民间艺术。”

至此,他被鬼脸节迷住,决定去探寻他在节日中看到过的那种舞蹈,想要知道艺术何以能够在未经训练、学习和研究的情况下产生。

克朗淳说:“我以前的所有作品都是立基于我的专业艺术知识或者其他专业艺术领域的刺激。鬼脸节上的舞蹈却让我想回到我的根源、我的出发点——我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我在鬼脸节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让我对‘民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民间’这个概念给我很强的创作欲望。”

整个亚洲的观众都会有共鸣

克朗淳动念要创作一支以鬼脸节为主题的作品。因此接洽了滨海艺术中心,得到滨海艺术中心的委约后,开始创作。他还带领整个编创团队去泰北临场感受鬼脸节的气氛,这也是他第一次在编创时,和团队去做“田野调查”。“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去体会那种分享,对空间、生命和快乐的分享,我也非常渴望将这种情绪寄托在作品中,传达给观众,鬼脸节虽然是一个与鬼魂、与死亡相连接的节日,但置身其中,连死都不怕了,只剩下对生命之美的礼赞和欢庆。”

《与死神共舞》是献给死神的,也是献给生命的。

克朗淳说:“这像是我学会的一支舞,而不是我编出的一支舞。我没有用箜舞的技法,我用在鬼脸节上看到的舞步——说是舞步,其实是男女老幼随心而动的动作,但仍是有规律的,我在他们的舞蹈中发现并引申出一个‘可进出的圆圈’,是围成圆环状的构架,舞者可从各个角度自由进出。把这个作为重点,其他的舞步都是围绕着圆圈来做的。”

他接着表示,这个作品虽起源于泰国传统文化,东南亚、甚至整个亚洲的观众都会有共鸣。《与死神共舞》探讨的是死亡、灵欲、自然、祖先、牺牲,而舞衣的缤纷色彩和舞步的民俗性,都将打动亚洲观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想说:死亡有其美感,死神和生命之神一样常伴我们每个人身边,我们不应该惧怕死亡。”克朗淳说。

滨海艺术中心从2007年起就支持以克朗淳为代表的亚洲独立舞蹈家,《与死神共舞》是滨海艺术中心第二次委约克朗淳原创的作品。上次合作,是2011年“舞蹈节”上克朗淳的《黑与白》。

演完这个作品后,克朗淳将回到泰国,建一个小型剧场,让当地民众有欣赏演出和发表创作的场地,他也将投入一个全新单人舞的编创。

●皮歇·克朗淳《与死神共舞》

日期:5月6日、7日;时间:晚上8时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票价:40元(学生、乐龄人士、国民服役人员优惠票价27元)

购票:SISTIC;电话:63485555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