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源头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若干年后,慕尼黑少年杀人事件必成欧洲电影的动人题材,典型的“仇恨暴力”和“复仇暴力”,而这样的仇,这样的恨,背景牵涉个人却亦超越个人,用剧情片的手法拍之,或用纪录片的方式摄之,皆足启发思考。


不是吗?才18岁的大好年华,本该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寻梦逐梦之上,却因仇恨积压心底多年,屈结难平,竟然日思夜念的是如何用子弹向人间宣泄不满,终至尸横遍地,煮鹤焚琴,因自身的不满而引爆人间的更多不满,个人悲剧,集体悲哀,悲上加悲,乃成惨剧。


18岁竟然积压了这么沉重的仇与恨,可怜啊。在德国出生,在德国长大,却在成长的路途上处处遭受欺凌与排斥,仇恨的根源既是个人亦是集体,终于在一个错误的结构里,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回应。错上加错,少年不知错滋味,社会同悲,哀痛的是一个又一个再一个的许许多多人。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