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首起未指定捐赠者活体移殖 男子心怀大爱 少女苦尽“肝”来

林国成(左)和林思嘉在肝脏移殖手术完成三周后首次见面,腼腆的思嘉当时向他送上亲手制作的纸鹤和卡片,向林国成表达重生之恩。(海峡时报)
林国成(左)和林思嘉在肝脏移殖手术完成三周后首次见面,腼腆的思嘉当时向他送上亲手制作的纸鹤和卡片,向林国成表达重生之恩。(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本地完成首宗没有指定捐赠对象的活体肝脏移殖手术。已年过半百的捐赠者凭一念大爱,让一名中学女生成功摆脱肝病纠缠。

林国成(54岁,保安主管)去年表明愿意成为活体捐肝者,但他却没有指定任何器官移殖对象,完全不介意“盲捐”。

在经过卫生部和国大医院器官移殖中心的评估和多番配对测试后,医疗团队最终认定年仅16岁的林思嘉为最合适的受惠者。移殖手术于今年3月24日完成,历时10小时,林国成捐出了六成的肝脏。两人目前康复情况良好,林思嘉也未出现排斥反应。

林国成受访时说,过去10年自己是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因药物反应得忍受各种副作用,因此他能体会病患的身心煎熬,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林国成育有两名年龄分别为26岁和12岁的女儿,她们原本的担忧也因父亲的坚持而转为支持。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人捐献器官。我捐肝的决心从没动摇过,只担心受惠者会排斥我的肝脏,所幸最后一切顺利。”

据了解,林思嘉的父母都不适合捐肝。在此次手术前,她等待合适肝脏已有近四年时间。

少女患罕见糖原贮积病

林思嘉在8岁那年,被诊断患上罕见的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她的肝脏缺乏可分解糖原的天然酵素,导致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葡萄糖。

为了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林思嘉每晚睡觉前必须喝未煮熟的淀粉。但长期累积在体内的糖原会导致肝脏产生肿瘤,甚至发生癌变。

国大医院小儿肠胃肝脏营养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郭承福教授昨天在记者会上说:“糖原若长时间累积在体内,会影响肝脏、脑神经和身体其他功能。思嘉在12岁那年,肝脏已长出一些良性肿瘤,所以我们希望能在她的青春期结束前,替她找到适合的肝脏进行移殖。”

郭承福指出,这种遗传疾病非常少见,每10万中人仅有一人发病。林思嘉的18岁哥哥也曾患有此病,在去年成功获得肝脏移殖。

国大医院器官移殖中心联席主任马哈万教授(Krishnakumar Madhavan)指出,捐肝者在手术后三个月左右,肝脏会自行修复,重新生长并可长回原来大小,因此捐肝者的肝脏功能和整体健康不会受影响。

而相较肾脏和心脏等其他重要器官,肝脏移殖手术的排斥反应概率相对较小。

去年,本地共有54名患者等待肝脏移殖手术,完成的活体肝脏移殖手术有18起,遗体肝脏移殖手术则有20起。

由于身体健康因素,本地活体肝脏捐赠者的最高年龄建议不超过55岁,因此林国成趁着身体情况和肝脏状态良好,赶在这个年龄期限之前达成自己的心愿。

此外,林国成也有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遗体捐做医学研究用途。

虽然林思嘉接下来不会再受罕见疾病的折磨,但她得长期服用药物,确保身体不出现排斥反应。

因受病情影响,身高仅为147公分的林思嘉说:“我非常感激叔叔捐出肝脏给我,我很幸运。手术后感觉自己健康多了,只希望下来还可以长得更高些。”

她目前还在家休养,预计最迟半年后可重返校园,明年参加N水准会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