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局抢救46个濒临绝种动植物

字体大小:

将接受复育的动植物包括杯状大海绵、穿山甲及石龙刍等31个植物品种、七个陆地动物品种及八个海洋品种。

国家公园局将在未来几年锁定46个面临生存威胁的动植物品种展开物种复育工作,让它们有望在有利于生存的环境下繁殖。

国家发展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李智陞昨早在国家公园局主办的第五届生物多元节上致词时分享了上述信息。

副总理兼经济与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也以主宾身份出席在新加坡植物园举行的生物多元节,并同李智陞与自然爱好者进行交流,了解本地的多元化自然生态,包括那些将在物种复育(species recovery)计划下受惠的动植物。

去年中,国家公园局公布了新的自然保护总蓝图,透过生物多样性研究、保育活动等方面全面推动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耗时两年至十年进行的物种复育计划旨在协助面临生存威胁的动植物品种正常繁殖,并提升它们的生长环境。

将接受复育的动植物包括杯状大海绵(Neptune's Cup Sponge)、穿山甲(Sunda Pangolin)及石龙刍(Grey Sedge)等31个植物品种、七个陆地动物品种及八个海洋品种。

国家公园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海岸与海洋项目处长卡伦博士(Karenne Tun)受访时透露:“杯状大海绵于1908年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后就一直不见踪迹,直到2011年,我们在圣约翰岛一带潜水发现了它。”

她说,海绵除了有净水的功能,也是某些动物的食物源头及栖息地。

公园局锁定的46个品种属于濒临绝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濒危(endangered)及脆弱(vulnerable)的动植物品种。濒临绝种就意味着这些品种在本地的个别数量很可能少于50。

国家公园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多样性处长(陆栖)吕福明博士在受访时,进一步解释了迁移这些面临生存威胁的动植物品种所需考量的事项。

他说:“其中一个考量是确保将它们带到或移植到其他地点后,既不会遇到别的竞争者,也不会影响栖息地的生态。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要很小心,必须对个别动植物品种的分布进行研究,确保移植时,所有条件都到位。”

原认为已绝迹动物  去年3月再度寻获

另外,公园局去年3月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展开的两年综合调查也有了新的收获。

原被认为已绝迹的尼氏胡鲶(Slender Walking Catfish)及马来亚刺猬(Malayan Porcupine)等动物在调查过程中再被寻获。

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及研究伙伴单位还发现了超过五种很可能是新的蜘蛛品种。他们也在新加坡首次发现学名为“Scindapsus lucens”的天南星科(Aroid, 也称Araceae)的爬藤类植物。

李智陞在总结致词时也说:“生物多样性是新加坡的国宝。我知道这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想要培育及保护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