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康:建国历程最大妥协在教育 华社最大牺牲是旧南大关闭

教育部代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左二)以主宾身份出席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的中秋节午宴,并参观了馆内展出准备进行“无声拍卖”的画作。在王乙康身边的是南大校长安博迪教授(左一)、南大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右二)和华裔馆馆长周敏教授(右一)。(邝启聪摄)
教育部代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左二)以主宾身份出席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的中秋节午宴,并参观了馆内展出准备进行“无声拍卖”的画作。在王乙康身边的是南大校长安博迪教授(左一)、南大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右二)和华裔馆馆长周敏教授(右一)。(邝启聪摄)

字体大小:

王乙康说:“从众志成城创建南大,到发生在这旧南大校园里的种种事迹,是新加坡建国之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最后选择关闭南大,的确是个不易的决定。这个决定让一代人沉痛和迷惘。”

本地不同族群在新加坡建国历史中,都做出各种妥协和牺牲,华社所做出的最大妥协是在教育方面,而最大的牺牲莫过于南洋大学的关闭,以及它与新加坡大学的合并。

教育部代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昨天在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的中秋节午宴上以华语致词时,做出上述表述,同时也指出南洋大学的历史反映我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章节。

“从众志成城创建南大,到发生在这旧南大校园里的种种事迹,是新加坡建国之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最后选择关闭南大,的确是个不易的决定。这个决定让一代人沉痛和迷惘。”

王乙康指出,那时国家仍处于发展及建设的阶段,有鉴于我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新加坡建国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民主与多元种族的基础上,必须以英语作为各种族之间的沟通工具,才能与国际经济接轨。

南洋大学成立于1955年,它是建于福建会馆所捐赠的土地,也是由民间发动的社会募捐筹建。随着我国语言政策的改变,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南大于1980年关闭后,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培育工程专才,政府于1981年在关闭后的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进行重组,成为如今的南洋理工大学。

王乙康说,政府成立双语同为第一语文的特选中学,是为学生继续营造有利于华语学习的环境,所推出措施之一。

他说,年长一辈的新加坡华人,如今看到自己的子孙,在新加坡制度下获益,并也见证英语的使用如何为新生代打开机会之门。“他们看到自己当年的牺牲,成就了今日的新加坡。因此,他们也渐渐释怀。”

196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的华裔馆前馆长廖建裕教授受访时说,南洋大学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几经转变后,到了1980年其发展已告一段落,在他看来,“南大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廖建裕对王乙康肯定南大和南大校友的贡献表示欣慰。“南大和南大校友为新加坡所做的贡献,一直没有广泛地为本地人所熟悉。”

下阶段一大工程

是塑造新加坡身份认同 

另外,王乙康在致词时也说,新加坡下一阶段的一大工程,是塑造一个持久、令国人引以为豪的新加坡身份认同,南洋理工大学和华裔馆在帮助年轻一代塑造独特国家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可扮演一定的角色。

华裔馆昨天宣布成立“南洋精神遗产”专项基金,目标是筹募200万元,以便在四五年内完成对现有“南洋大学图片展”的扩充。

华裔馆馆长周敏教授受访时说,扩充后的展览,规模是现有面积的两倍以上,到时除了展出旧南大校旗、毕业袍及学生学习用具等文物,也会增添多媒体互动元素,更生动地呈现社会群众筹建南洋大学所体现的众志成城精神,让“南大精神”传承下去。

周敏说,华裔馆在弘扬华族文化时,是把它作为新加坡国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去思考,馆内即将完成翻新的“何谓华人?”展览,就希望在探讨华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对我国接下来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做出贡献。

“南洋精神遗产”专项基金是华裔馆基金的一部分。华裔馆去年启动一项为期三年的募款计划,希望为华裔馆基金筹集2500万元,以获取每年100万元利息,维持华裔馆长久运作。基金目前筹集约700万元款项,华裔馆昨天举行一场油画“无声拍卖”活动,筹集的14万5000元,将投入这项基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