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调查:我国精神健康亚太区排第四

字体大小:

新加坡在首份针对亚太区的“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合”报告中排名第四。四个评估环节中,我国在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的消极印象和提高心理疾病认知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排名第三,提供患者正常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则排名第五。

《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于今年3月至5月间展开“精神健康指数”调查,探讨15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在帮助精神病患融入社区所取得的进展。

新加坡被列入“高收入亚洲国家和地区”,同组的台湾排名第三,韩国、日本和香港,依序排名第五至第七。报告指出,这五个国家和地区过去10年尝试为精神病患推行社区保健服务,但是因为发展不健全并面对人员短缺,消除人们对患者消极印象进展缓慢。

报告指出,新加坡在2007年推出的五年全国精神病蓝图是一个“转捩点”。这说明政府积极推行具有综合性、以康复为重点的社区心理保健计划,随后它在2012年也推出社区心理健康总体规划。

建议推行全国运动改善社会印象

参与这份调查的心理卫生学院医疗委员会主席冯舜圣在报告中提到,我国正探讨进行第三轮改革,重点放在人口的心理健康。过去10年所着重发展的社区资源,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也才开始取得成果。

他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本地社区计划如思健培训中心(MINDSET Learning Hub)为病患提供职业与技能培训协助他们融入社区,但国人对他们仍存有消极印象。

他建议推行全国运动,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目前不同医疗机构在‘世界心理卫生日’举办个别活动。我们可以效仿新西兰或英国推行综合计划,让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企业,齐心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消极印象。”

此外,报告显示我国在提供患者正常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分项排名第五。冯舜圣解释,国人对患者存在的消极印象,导致他们很多不愿接受治疗。我国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到半数,与澳大利亚的情况相似。

虽然如此,我国在提供医疗帮助和服务的分项排名第四,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善用现有资源为学校辅导员提供培训等,而心理卫生学院也从传统精神病院成功转型,为本地提供80%的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调查发现,本地每10万人只有1.6名心理学家,这个比例仅是澳洲的40分之一。社工人数也不足,这对治疗的覆盖面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有所影响。

针对台湾在“高收入亚洲国家和地区”组别领先排名,台湾学者相信可归功于当地在1990年就施行“精神卫生法”,以及从1995年展开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保健服务。

冯舜圣说,台湾设有强制社区治疗法令,说明重新融入社区的患者一旦出现病情不稳定的情况,可被施予强制社区治疗。

他说:“要在本地推行类似社区法令,前提是必须有相关社区服务,同时确保不会加深公众的消极印象。”

这份报告由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子公司杨森制药公司委托进行与赞助。排行榜上前两个亚太国家是新西兰和澳洲。这两个国家对国民的精神健康投入大量资源,并长期推行以社区为本的护理方式,因而累积了所需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