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会独有的宗乡社团在本地已有近200年历史,并没有因为数码时代的来临而被淹没或淘汰,只不过它们的生存方式,
是必须顺应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老会馆的新一代领导人正积极为会馆寻找新使命,好为其存在赋予新意义。
较活跃的会馆也把握机遇和世界各地的宗亲同乡加强经济、商贸乃至文化层面的交流。
请订阅或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南安会馆在今年重阳节首次主办“重阳爱心暖狮城”关怀晚会,招待弱势群体与建国一代,为本地南安人构建回馈社会的平台。(何家俊摄)
创立于1822年的应和会馆,在里峇峇利路拥有一栋19层楼公寓。会馆过去两年的会员人数大幅激增。(档案照片)
位于武吉巴梳已有98年历史的晋江会馆,正在思考老会馆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档案照片)
新移民成立宗乡团体有“抱团取暖”的作用。天府会成立17年,至今还在借用会长杜志强(左四)的办公室作为秘书处。(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华人社会独有的宗乡社团在本地已有近200年历史,并没有因为数码时代的来临而被淹没或淘汰,只不过它们的生存方式,
是必须顺应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老会馆的新一代领导人正积极为会馆寻找新使命,好为其存在赋予新意义。
较活跃的会馆也把握机遇和世界各地的宗亲同乡加强经济、商贸乃至文化层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