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 国大两学者新书收录63华社碑铭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许源泰博士(左)和丁荷生教授手捧着《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上下册摄于番禺会馆的碑铭前。(徐颖荃摄)
许源泰博士(左)和丁荷生教授手捧着《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上下册摄于番禺会馆的碑铭前。(徐颖荃摄)

字体大小:

为了搜集资料,负责编撰此书的国大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和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共花了四年走访约400间庙宇、祠堂、同乡会、宗亲会及同业公会等。


华人社团和庙宇喜欢在门楣上安置匾额,在门柱上设对联,在墙壁上嵌碑文,甚至在铜钟、云板、铜磬、香炉、神台、横梁,墙基、契砖上留下各种文字来记录历史。有些学者因此养成“进城找庙,进庙找碑”的治学习惯,因为碑文中有可供研究的族群历史。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教授(60岁)和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49岁)联手编撰的《新加坡华文铭刻汇编1819-1911》,正是沿着国学大师饶宗颐、著名学者陈铁凡、傅吾康(Wolfgang Franke)等人所开的先河,从本地铭刻中去记录、保存和诠释历史。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