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与伯乐 当李光前遇上陈嘉庚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文/何雪芬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本地历史学者


李元瑾博士


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


用了千里马与伯乐


来形容李光前与陈嘉庚。


李光前这匹千里马


遇见三位伯乐,


最终在大伯乐


陈嘉庚底下茁壮成长,


驰骋商场,


青出于蓝,


终成为世界十大


华人富商之一的


金融钜子。


这匹千里马的崛起与发迹,及其家族企业得以永续发展,李元瑾认为与他文化资本的累积与转换有关。


李光前,原名李玉坤,福建南安县芙蓉乡人。1893年出生,1967年逝世。


他经历了中国满清没落、辛亥革命、世界第一次大战、二战、韩战、共产中国的建立;在新加坡,他经历过殖民地时代、日本统治时代、英国回归、新马合并、新加坡独立。


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底下,李光前是如何成为一代儒商、教育家及慈善家?


李元瑾博士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创系主任,也是资深历史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马历史人物、新马华文教育、海峡华人、东南亚儒学、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等。


李元瑾在专访中用了中国古代名句“千里马与伯乐”,以及现代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来分析李光前的崛起、走向成功,创造企业王国,而且永续发展的种种因素。


走向成功三阶段

但为了不要专美于前,她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在退休前指导学生龙坚撰写博士论文《新加坡华商之文化资本的累积与转换》(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龙坚以法国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为理论基础,创设本身的研究架构体系。


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个类型;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而这三种资本是可以累积和转换的。


李元瑾认为,陈李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关键;一、马是具有潜质的,二、伯乐能分辨骏马。陈嘉庚对李光前的知遇之恩和重点栽培,让李光前个人条件逐步的具备,逐步的完善。


李元瑾把李光前走向成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千里马的养成,同时也是文化资本的累积,即李光前受教育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入商界,遇伯乐,用文化资本的理论来说,指李光前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跟商业网络,用文化资本开始换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也就是他加入陈嘉庚阵营,协助陈氏缔造树胶王国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就是千里马驰骋商场,创建他的永续发展的王国了。这也是资本类型的成功转换。他所积累的文化资本,让他在适当的时候换取经济资本,并在经济萧条和战争时期知道怎么去处理危机和契机。


长期重视科技
管理模式中西合璧

李元瑾博士认为,李光前因着自己的文化资源,比起其他人更能洞视世局,掌握先机,把危机化为商机,并在艰难时重新出发。


她认为李氏的成功在于他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累积了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


李元瑾说,李光前在陈嘉庚底下工作,吸收了市场运作、经营和管理等知识,但是也看到了一些弊病,比如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和裙带关系。


成立南益机构后,李光前将拥有权与管理权分开,也就是说,执行和管理交由管理专才。


“另一个远见就是他很早就安排了接班人。他的第二代也萧规曹随,在适当的时候逐渐退居幕后,让第三代接班。这也是其他人比较难做到的。”


以商养儒
助青少年累积文化资本

李元瑾也指出:“今日,你再也看不到陈嘉庚的家族企业、看不到陈六使的家族企业,但你看到李光前家族企业的生命力,看到李氏基金的发光发热,这和他的文化资源非常有关系。”


李光前成立的李氏基金,善款主要是捐助教育和慈善,其中教育占了绝大多数。


“当李光前用文化资本换取了经济资本,他回过头来‘以商养儒’,重视教育协助大批青少年累积他们的文化资本。”


李博士认为,“如果拿陈嘉庚和李光前作比较。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都有冒险精神,都有创业气魄,都重视教育,但是他们两人的文化资本是不同的。论教育程度、语文能力、科技知识、管理哲学,乃至子女教育方法,李光前都超越陈嘉庚。”


至于从经济角度考察李光前的文化资本的累积和转换,他的事业是成功的、持久的。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创办人,他和他的后代,都比其他人更为出色。


“他可以跑得很快,懂得什么时候拐弯,什么时候往前冲。用文化资本论来看,他累积了当时稀缺的文化资本,然后转换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走向成功。而这些资本的累积与转换一直没有停息。”


受教育:


千里马的养成 文化资本的累积


李光前的父亲李国候(国专)是个读书人,好学又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李光前的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李光前于是在家乡芙蓉乡的时候就接受了私塾教育。


1903年,李光前10岁随父亲来新,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进入英印学堂念书,主要是学习英文和算术,但同时他也学了一点淡米尔语。到了周末他就到崇正学堂去学华文。


到了15岁,满清朝廷派官员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来选拔,招收40多名学生到南京的暨南学堂念书,以此栽培海外的华侨子弟,以后为中国所用。


李光前因为成绩优异,就被选上,前往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学习。


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


在中国这段期间,他受到了理科严谨的训练,同时也有系统地吸收中华文化。


他还接触到当时弥漫的新思潮,尤其是在唐山路矿专门学堂,思想前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的动荡打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也因此回到了新加坡。


1912年,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崇正任教,并兼任《叻报》电讯翻译员。不久,他考上英殖民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课程,但因为经济问题而中断。


李元瑾博士分析,李光前文化的积累,是一步一步而且是慢慢地深化。


进入商场前,他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文化资本,等于他做了很好的准备。换句话说,在牵入商业场域前,千里马的素质已养成。而他父亲扮演重要角色,让他在中国和新加坡接受了正规的教育。


父亲影响儿子对教育的重视,当他有更多的机会时,他就持续地掌握机会,把自己的文化资本更进一步的提高。父子之间有一种文化资本的传承,儿子也致力于文化资本的累积。


遇伯乐:


用文化资本换取社会和经济资本


李光前因为考入测量专科学校,和英殖民地政府签了五年合同。


1914年,中华国货公司创办人庄希泉帮他还了合约,他于是进入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可以说庄希泉替他敞开了商界大门。也在这时候,陈嘉庚有意把树胶贸易扩大到欧美市场,急需人才进行欧美交易。他发现了李光前的才能,就想把他招揽到自己的公司。


当时印尼华商张鸿南也想资助李光前到香港大学当工程研究生。


陈嘉庚取得了好友庄希泉的同意,并在庄希泉的劝说下,李光前加入了陈嘉庚的谦益公司。


1918年,李光前表现出色,升任树胶贸易部经理。在两年后,陈嘉庚将女儿陈爱礼许配给他,后来更将100股面值100元的华商银行股票转赠给他。四个月后,他在银行股东大会上被推选为董事。


李光前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西方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一切也可说是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可说是逐渐累积了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李元瑾说:“唐朝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觉得这是在说古代的中国人才很多,但是不少人怀才不遇,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在东南亚,在那个年头,教育不发达,人才稀少的情况下,恐怕千里马也不常有。”


但是一个李光前,同一时间出现三位伯乐,一个是庄希泉,一个是张鸿南,另一个是陈嘉庚。他们都想栽培他,为己所用。


李元瑾说,机会是让给有准备的人,有做准备的人不多,李光前可说是做足了准备。当他遇到了伯乐,有得选择时,他选择了大伯乐。“如果李光前没有遇到陈嘉庚,千里马还是可以奔腾,但是他奔跑的领域将会不同。也许他就会去深造,当了工程师,那么他就不会是我们现在认识的,那么有成就的李光前了。”


驰骋商场:


资本类型的成功转换


在1920年代,树胶业蓬勃发展,陈嘉庚的一些职员,包括陈六使等纷纷另起炉灶。


1927年,有一位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以当时的市价已经很低了。李光前打算买过来,陈嘉庚大力反对,因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工人不敢去割胶。


李元瑾博士说:“李光前懂得英语,懂得资讯的重要。他看到英文报刊登的新闻报道,那就是政府要在那一带发展公路。他推测那一带的地价会上涨。”


他买下地后,政府果然建了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第二年他卖出净赚了30万。他也就取得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并在岳父陈嘉庚的同意下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益树胶公司。


李元瑾认为,“这是文化资本的嵌入,李光前获益于英文的掌握和善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其累积的文化资本发挥了作用,迅速转化为经济资本。”


经济萧条年代逆势生存

公司开业的第三年,进入30年代,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由于他行事谨慎,懂得降低成本,基础比较稳固。陈嘉庚、林义顺等富商的大企业都倒闭了,李光前的小公司反而生存了下来。


1931年,他抓紧经济复苏机遇,向银行融资、招股,开始分散投资,将南益树胶改为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另一方面,他也向金融业进军。1932年,华商银行、华侨银行、和丰银行合并为华侨银行。


他先是担任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到1937年接任主席,共长达27年。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声名远播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日军侵占新加坡时,李光前滞留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李光前回到遭受严重破坏的新加坡,积极协助复兴及重建工作,被聘为新加坡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及市政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战后各地经济复苏,建设发展以及内外贸易的扩展,对新加坡及马来亚的树胶需求加大,李光前南益公司的树胶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进一步扩张。


1950年,韩战爆发促使树胶业空前繁荣,李光前成为世界最大树胶贸易商。1952年,李光前拨出大笔资金成立了李氏基金,通过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个企业的股权,控制了众多企业,布下庞大的商业版图。


李元瑾博士总结:“李光前有丰厚的文化资本累积,因此能看得透、想得远,使他善于利用契机,更善于在危机中应变,最终缔造一个成功的现代化的家族企业。”


如果拿陈嘉庚和李光前作比较。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都有冒险精神,都有创业气魄,都重视教育,但是他们两人的文化资本是不同的。论教育程度、语文能力、科技知识、管理哲学,乃至子女教育方法,李光前都超越陈嘉庚。​


——历史学者
李元瑾博士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