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员工福利远见非凡 公积金养老与廉价屋宅先行者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作为杰出企业家,


李光前在很多方面


都是眼光超前的


先行者,


他1951年为旗下新马员工


实行的“保养金”制度,


还有1952年


为大众推出的廉价屋计划,


都比政府的公积金制度


和“居者有其屋”计划


早了好几年。


英殖民地政府是在1955年正式推行公积金制度,李光前的南益集团却早在1951年就为新马两地员工推行与公积金完全一样的“保养金”制度,规定员工每月从薪金扣除5%,南益出10%,一起存入特别银行户头作为养老储蓄。


生前是李光前得力助手的李成枫曾说,“保养金”由南益各行政区的总经理保管,他本人当时负责马国的“保养金”。新马政府实行公积金制度后,南益便把“保养金”转入员工的公积金户头。


李光前很早就在思考员工退休后的生计问题。在这之前,南益是极少数有养老金制度的本地公司。


南益实施“保养金”制度时,殖民地政府的立法议会刚开始辩论公积金这个概念,一直到1953年11月24日才通过相关法案。公积金局是在1954年1月28日正式成立,真正推行公积金制度则是1955年7月1日。


芙蓉园私宅
最早实现“居者有其屋”构想

除了养老问题之外,李光前也关心员工的住屋问题,南益很早就为员工提供房屋贷款,也曾为员工兴建宿舍,在某些偏远地区则让员工在南益的土地上盖房子。


英殖民地政府设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在1947年宣布要兴建12万个租赁组屋单位,解决战后国人住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的棘手问题。但是到了1959年却只建成2万个单位。


人民行动党政府因此在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准备快速兴建组屋。政府也在1968年允许国人动用公积金储蓄偿还政府组屋贷款,全面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


李光前却很有前瞻性的在1952年让南益法律顾问林坤德着手推行他为大众提供的廉价屋计划,实现“居者有其屋”构想。李光前1955年着手开发和出售的本地首个廉价私宅项目“芙蓉园”,便是这一构想的具体落实。


由142户居民组成的“芙蓉园”位于武吉知马山脚铁路桥旁,是以李光前的祖籍地南安芙蓉乡命名。60多年来,芙蓉园周边甘榜一一被征用,芙蓉园始终屹立在原处,原因是李光前曾于1951年11月5日与英国人亚历山大·休斯(Alexander Edward Hughes)签下99年的租契协定。


芙蓉园的开发,意味着月入不多的家庭有机会购买房子,当时每单位售价分别为6000元、8500元和1万2000元。一般而言,屋主能在13年内以分期付款方式还清房贷。


我国已故总统纳丹曾是芙蓉园早期的居民。他在1958年租下芙蓉园的房子作为婚后新居。芙蓉园邻里委员会在建国50周年时所出版的《芙蓉园》一书,就记载了这段历史。


纳丹曾说,那个年代要找地方住实在难。他当时有朋友住在芙蓉园,对方当时准备到吉隆坡结婚和定居,便把房子租给正要成家的纳丹。


那段岁月对纳丹来说就像在度蜜月。他当时是海员福利官,妻子每天到新山教书。不过纳丹夫人在1959年怀孕后,岳父便要他们搬到新山住。


李光前设在旧华侨大厦顶楼的花园俱乐部是他定期举行午餐会,会晤各界朋友的地方。1999年至2011年出任总统的纳丹,还有1985年至1993年担任总统的黄金辉都曾是午餐会的座上宾客。


加冷河畔盖浮脚楼
供树胶厂员工家眷住宿

南安会馆艺文社副社长李永康(64岁)的父亲李金狮1948年乘鼓浪屿号从南安到本地谋生后,曾在南益树胶厂担任书记(文员)多年。李金狮的五舅黄汲水当时是南益树胶厂的经理。


李永康记得舅公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去世为止,证实了南益是极少数为员工设养老金的说法。另外,他儿时生活过的福顺村是南益允许员工在其土地上盖房子的实例。当时在南益任职的李金狮经南益同意,在福顺村盖了一间锌板浮脚屋,每年只缴一笔很低的费用。


为了寻访和拼凑南益树胶厂的历史,记者翻阅很多旧报章,并在李永康的带领下到加冷河畔走一圈,边走边访居民。


李永康是名退休公务员,目前在安德逊中学担任图书管理员。他回忆说,父亲南来后先在芽笼3巷的南益树胶厂工作,曾短暂被调到汫水港(实里达一带)的南益树胶厂,后来又回到芽笼的胶厂。李金狮1950年和陈娇玉结婚,小夫妻最早在树胶厂对面的甘榜韭菜(Kampong Kuchai)租房间。


李永康记得小时候,母亲煮晚餐时,父亲便抱着他和姐姐李美英到树胶厂的文员室走动。姐姐看到胶厂的锡克看守员就会哭起来。另外,他曾听父亲说,李光前的长子李成义如果到胶厂巡视,有时会和父亲聊起南安的事。


他弟弟李永乐出世时,李家已搬到福顺村。他记得福顺村的一些房子是南益盖来租给员工的。记忆里,南益树胶厂所处的加冷河盆地到处是沼泽洼地,加冷河当时有很多小支流。福顺村同样处在沼泽洼地上,房子是浮脚楼,涨潮时下面是水,退潮时是泥洼地。


斥资25万建宿舍
南益原址已成分销园

南益树胶厂为员工兴建的宿舍也在芽笼3巷。李永康家有名老宗亲住在那里,他父亲偶尔会带他前去探访,他有个同学当时也住在那里。


1951年7月1日的一则英文报报道,说南益当时斥资25万元为树胶厂工人兴建宿舍,是当时树胶业老板为工人所建的最好宿舍。


李永康还记得一名宗长李成骂,在树胶厂附近的石桥旁经营咖啡店。如果有乡亲陷入困境,迫切需要帮忙,身为宗长的李成骂就会带对方到华侨大厦见李光前。


李家在1965年10月4日搬离福顺村,李金狮当时已转到南方树胶厂工作。他15年前去世时,曾把一张珍藏了一辈子的老照片交给李永康,那是南益各分行经理和新加坡全体职员摄于1952年10月18日的老照片。那一天正好是李光前的59岁生日,不过他不在照片里,但是李成义、李成枫、李文琛、黄汲水、李金狮,还有李永康的表叔黄宪章都在照片里。


在寻访南益树胶厂旧址时,记者在加冷河畔的水江庙遇到71岁庙祝孙进评。水江庙是孙进评的父亲孙丕顺和友人王世通、张子开和李再生创建的。孙丕顺当年是加冷河畔的一名造船工人。


孙进评1958年10月8日从晋江来到新加坡寻父后,便住在水江庙旁,直到1964年的种族暴动后才搬走。他清楚记得河对岸的加冷分销园,正是南益树胶厂原址,也记得当年有很多运载树胶的船只在河上川行。


住在河畔第15座组屋的李女士说,她是在1974年搬进该组屋,但她不清楚南益树胶厂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货仓,只记得她的一名叔叔曾在南益工作过。


汫水港树胶厂 当时全球最大


从旧剪报可以确定芽笼3巷的南益树胶厂在1933年便已经存在了。《马来亚论坛报》(Malaya Tribune)在1933年7月24日曾报道发生在树胶厂内的一起致命工业意外。


《马来亚论坛报星期刊》(Sunday Tribune)在1934年8月5日刊登的一篇专访,说南益在实里达的汫水港树胶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胶厂,有三栋六层楼高的烟房、六个机房、11台生产胶片的引擎,聘有500名员工(包括150名女工),厂房占地40英亩,有15辆运载树胶的罗厘。工厂还有先进的电梯,能把胶片运到上面的楼层晾干。


南益当时在柔佛峇株巴辖、马六甲和巴生都有厂房,槟城有四间树胶厂,吉隆坡也有好几间,而印度尼西亚占碑、巨港的一部分树胶是运到本地加工。


英文《自由西报》(Singapore Free Press & Mercantile Advertiser)在1934年8月15日报道芽笼南益树胶厂的一起火患,报道说当时的灭火工作面对很大挑战,因为胶厂建在一大片沼泽地上。救火员最后抢救了机器,但建筑物部分被烧毁。


1952年4月12日的一则报道说,来自印尼的低等树胶需求量减少,芽笼3巷的胶厂被迫暂时停产,南益当时给每名工人发了900元补偿金。同年2月29日,南益因为盖了两栋未经批准厂房,被法庭罚了500元。从同年11月的另一则报道可以推算出胶厂当时雇用至少800名工人。工厂当时主办《我们为工友歌唱》的娱兴节目,出席者约800人。


胶厂妙招养鱼灭蚊
村民闻风来捕鱼

《海峡时报》在1959年12月5日一则有趣的报道,说芽笼3巷南益树胶厂五个用来清洗胶片的水池滋生蚊子,公司高层从日本和本地买了鱼苗放入水池饲养。鱼儿长大后,果然把幼虫吃掉,减少蚊子滋生。


不过附近村民很快闻风而至,纷纷涌到胶厂内捕捞鱼儿。一时间,捕鱼者比蚊子更叫人头疼。一天,看守员和捕鱼者起冲突,出动了警察。可是警察一离开,村民便带着巴冷刀回来,继续捞鱼!


根据《商业时报》1989年6月2日的报道,南益树胶厂是在1985年搬离加冷河畔,迁到双溪加株(Sungei Kadut)工业区。


南益集团接着把占地9万7000平方米的地段发展成货仓,总投资额是1680万元,这便是今日的加冷分销园(Kallang Distripark)。它由20栋建筑组成,当中10栋货仓是由旧树胶厂房或烟房改装而成。


第一阶段工程始于1986年,用320万元兴建两栋货仓,第二阶段在1988年初启动,耗资300万元再建两栋仓库。第三阶段从1989年5月开始,耗资560万元建四栋货仓。第四阶段工程是用200万元兴建一座能提供2500平方米储存空间的货仓,而第五阶段工程耗资300万元。


从树胶厂变成仓库林立的加冷分销园(Kallang Distripark),这个目前仍由南益集团所拥有的地段,将再度变身。市区重建局2017年3月宣布,占地15公顷的加冷分销园,日后将重新开发成濒临加冷河畔的住宅区。


火烧甘榜韭菜


福顺村侥幸脱险


李永康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1958年的清明节傍晚,当时他四姨来探望母亲,年仅5岁的他和妈妈、阿姨站在屋后阳台望着甘榜韭菜,妈妈为阿姨指出他们过去居住的木屋,忽然他们看到一点火光,起初以为是在烧冥纸,没想到火势迅速变大,变成火灾!当时正好退潮,他看到很多居民把针车、脚车、橱柜推到屋外烂泥地准备逃命。


他父亲当时在附近理发,马上冲回家准备搬家当,幸好火势没有蔓延到福顺村。阿姨那晚没回家,急坏了住在南生花园附近的外公,第二天雇了小船,沿着加冷河到他们家找阿姨。


火灾后,政府在甘榜韭菜建起两层楼廉价排屋,1960年时以每个单位5000元卖给居民,但这批房子只有60年屋契,这便是芽笼3巷那191间即将在2020年12月31日期满拆除的排屋。


这些只剩下几年期限的房子,目前不是成为外劳宿舍,便是租给庙宇。当年的福顺大伯公庙也被安置在其中一间排屋内,庙名是“福顺宫”。昔日的福顺村,今天已变成加冷盆地工业区,就在泛岛高速公路和加冷峇鲁交界处。


还记得一名南安宗长李成骂,在树胶厂附近的石桥旁经营咖啡店。如果有乡亲陷入困境,迫切需要帮忙,李成骂就会带对方到华侨大厦见李光前。


——南安会馆艺文社副社长李永康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