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报到曲艺 普及文化润物无声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仁光泽世


承前启后


李光前逝世50年纪念特辑


文/谢燕燕


李光前对文化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曾捐赠大笔钱


倡议成立


免费公共图书馆,


又从陈嘉庚手中


接办《南洋商报》,通过设立图书馆


和办报普及阅读,


提升国人的


文化素养和


知识水平。


李光前具备独到的历史观,曾和中华总商会另外五名董事联手抢救晚晴园,为新加坡保住一座重要的历史古迹。他所创立的李氏基金在他辞世后继续扶持本地的文化事业,包括抢救日益式微的传统艺术。


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是世人非常羡慕的一种公共服务机制,任何人随时可以走进分布在全岛各处的27座现代化公共图书馆,免费借阅书籍,增长知识。但很少人知道这一切源自李光前的真知灼见和公益精神。


国家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823年。英殖民地政府设立本地的第一所学府新加坡书院(今莱佛士书院)时,便开设了本地首个图书馆。不过当时图书馆只让书院师生使用,公众想借阅书籍,必须每月缴付25分钱会费。


1845年,书院属下的图书馆正式升格为新加坡图书馆,但只有那些有能力每月支付2元5角费用的公众,才有资格使用这座付费图书馆。1849年,图书馆的功能扩大,增设博物馆,并于1874年7月16日易名为莱佛士图书馆和博物馆。


出资兴建公共图书馆
立条件须供免费使用

二战时期,日军接管莱佛士图书馆,直到1945年12月才重新开放。战后,人们对图书馆有了新的期许,有人建议设立分馆让更多人受惠,免费公共图书馆的概念也首次被提了出来。


让这一概念开花结果的正是李光前。这位树胶大王和慈善家在1953年捐出37万5000元给国家图书馆,条件是图书馆必须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使用借阅。


1957年8月16日,李光前为史丹福路的国家图书馆举行奠基仪式。这栋红砖建筑完成后褒贬不一,但它的面积却比原来的图书馆大四倍,并成为建国一代的共同记忆。国家图书馆大门口,曾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李光前先生奠此基石,这栋建筑是由其慷慨捐献所促成”。


1958年4月1日,莱佛士国家图书馆法令(Raffles National Library Ordinance)生效,标志着本地图书馆史的新里程碑,免费公共图书馆从此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位于史丹福路的原国家图书馆,在2004年3月31日关上大门,过后被拆除,但那栋红砖建筑始终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在李光前捐巨资推动我国的免费公共图书馆的半个世纪后,李光前的长子李成义以李氏基金主席身份,延续父亲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精神,于2003年捐出6000万元支持兴建现代化的新国家图书馆。这在当时是本地历来最大笔的私人机构捐款。李成义当时曾说,捐款给图书馆是要延续他父亲在世时推动教育的使命。


位于维多利亚街的新国家图书馆,把七楼至13楼的参考图书馆命名为李光前参考图书馆,以纪念他的伟大贡献。这个藏书超过60万册的参考图书馆,是研究我国和本区域最重要的资料库之一。


接办《南洋商报》
增派通讯员报道抗战局势

在推动文化方面,李光前还曾涉足办报这一块,于上世纪30年代接管他岳父陈嘉庚所创办的《南洋商报》。


陈嘉庚1923年所创办的《南洋商报》,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之一。靠树胶发迹的陈嘉庚,当时生产各种树胶制品,他最初办报,部分原因是为了宣传旗下商品,节省广告费。


当陈嘉庚庞大的商业王国在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受挫,面临破产困境时,李光前所创立的南益公司刚起步不久,因规模小又没有向银行贷款,加上李光前善于经营,得以安然度过危机。当时新加坡的46家树胶厂中有43家倒闭,南益是当中的幸存者。


南益在1933年把注册资本增加到100万叻币。当时的合股人有李光前、李丕树、林忠国(李光前的连襟兄弟)、叶玉堆、陈爱礼(李光前的妻子)、李玉荣(李光前的弟弟)等,李光前的家族占了72%的股份。加股后,李光前决定收购陈嘉庚在巨港的树胶公司,之后与弟弟李玉荣一起接管陈嘉庚的饼干厂和《南洋商报》。


他在1933年改组《南洋商报》,让这份华文报正式脱离陈嘉庚有限公司,转而由李光前、林庆年、李玉荣、侯西反等人承办,并注册为有限公司。


根据郑文辉所撰写的《新加坡华文报业史1881—1972》,李家在1937年为《南洋商报》增资,并由李玉荣接手打理业务,李光前亲自出任南洋商报的董事主席,李玉荣则担任社长兼总经理。


在李光前和李玉荣的领导下,《南洋商报》有了很大改进。他们在1938年收购《新国民日报》,把公司改组为“南洋报业有限公司”并让两报同时发行。


这时期,《南洋商报》除了报道中国方面的新闻,还增加本地新闻,报道世界各地经贸情况,帮助华人经商,还增添副刊,让报章内容更丰富多彩。


根据世界华文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博士的研究,《南洋商报》在华北局势吃紧之际,于1933年1月20日宣布在沪、港、粤、京、平、津等地加派通讯员,分赴各地采访,并在1934年1月在上海设立《南洋商报》驻沪办事处,加强中国新闻的采访工作。


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新马华人如火如荼地展开筹赈救亡运动,《南洋商报》此时的电讯版、中国新闻和本坡新闻,把最新的抗战消息转达给关注时局的读者。


1940年底,正值国际局势诡谲多变之际,《南洋商报》把中国著名报人、政论家、国际事务专家胡愈之请来主持编务工作。当时的时局混乱,社会环境异常复杂,胡愈之主持下的《南洋商报》却有着鲜明观点,经常在社论中拨乱反正,解惑释疑。


其实,李光前没当报章老板之前,就已经和报业结过一段缘。年少时立志当工程师的李光前,因袁世凯在1912年查封唐山路矿专门学校和缉拿同盟会会员被迫辍学。他回新加坡后在道南学校和崇正学校执教,同时兼任《叻报》电讯翻译。


从拯救到发扬 传统南音登国际舞台


李光前所创立的李氏基金,1980年至2000年之间,曾经常出手扶持战前创立的湘灵音乐社,对拯救日益式微的传统艺术不遗余力。


古典曲艺南音源自福建泉州地区,那也是李光前的家乡。


1977年出任湘灵音乐社社长的丁马成,在本地和国际南音界是位响当当的人物,他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挽狂澜于既倒,对即将销声匿迹的古南音进行大胆改革,把南音带上世界舞台,带动中国、台湾、香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的南音发展。


丁马成当年积极促进南音的发展,曾得到李氏基金很大的助力。在政府还未拨款扶持本地传统艺术的年代,李氏基金的捐助对湘灵的生存,以及对南音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时候如果没有李氏基金和其他支持者出手扶持,就不会有今日备受看好的湘灵。


12岁便跟随丁马成研习南音的湘灵音乐社副社长王碧玉(51岁)曾亲眼目睹李氏基金,特别是已故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对湘灵的帮助,对此心怀感激。


李光前去世后,李氏基金由他的长子李成义掌管。李成义和丁马成是朋友,受丁马成对南音那份炽热之心所感动,李成义经常毫不迟疑出手扶持湘灵。


王碧玉记得1985年左右,丁马成带她去见李成义。湘灵音乐社当时正准备组织一团43人到台湾巡回演出10天,在台北、台南、基隆、鹿港等地呈献13场演出。


她记得丁马成当时向李成义介绍了湘灵的台湾巡演计划,李成义听后问他需要多少钱,丁马成表示希望能得到3万元赞助,李成义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王碧玉说,李氏基金在上世纪80年代是湘灵音乐社最大的赞助者之一,每次湘灵有演出,特别是出国巡演或参加比赛,李氏基金都赞助一部分费用,减轻湘灵的负担。


她第二次会见李成义,是丁马成患癌病重之后的事。丁马成当时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决定带着25岁的王碧玉去见李成义,一来让李成义知道王碧玉是他选定的接班人,二来希望李氏基金的这位掌舵人在他离世后继续支持湘灵。


丁马成在1992年底去世后,李成义没有忘记朋友的嘱托,李氏基金在下来整10年时间里,一直给予湘灵音乐社各种经济上的扶持,一年至少赞助2万元。


另一方面,湘灵曾到李光前的家乡梅山演出至少三回,其中一次是在1984年。当时中国刚对外开放,王碧玉记得他们飞到香港后再乘船到厦门,之后到同安、南安等地巡演,到梅山演出时还住在李光前家乡的别墅里。


六君子及时抢救


革命遗址晚晴园


曾经是同盟会会员的李光前,1937年3月16日和中华总商会的另五位董事周献瑞、李俊承、陈延谦、李振殿和杨吉兆,一起以5200元买下见证了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晚晴园。


当时的晚晴园在历尽沧桑后已破败不堪,若不是李光前等六人具备历史文化眼光,及时出手抢救,新加坡恐怕早已失去这么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感的珍贵文化遗址。


原名“明珍庐”的晚晴园,有一段充满吊诡的历史。这栋维多利亚式别墅,由保皇派粤商梅泉宝所建,后来却成为孙中山、张永福和陈楚楠等人秘密策划革命的基地。


孙中山在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起草同盟会章程,并在此策划黄花岗起义(1907年5月)、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及河口起义(1908年4月)。晚晴园可说是孙中山推翻满清皇朝的重要历史遗址。


不过晚晴园作为革命基地只有五年时间。辛亥革命前一年,即1910年8月,张永福和弟弟张华丹便以5300元把晚晴园卖掉。


从张永福兄弟卖掉晚晴园,到中华总商会的六君子买下破败不堪的老宅,这栋历尽沧桑的房子前后易手12次,当中有一年还易手两次。晚晴园在这段坎坷岁月里,也曾被迫公开拍卖,或被人拿去抵债。


尽管历史曲折迂回,晚晴园这栋有故事、有记忆的百年老宅,始终是早期本地华人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最有力佐证。百多年来,世界风起云涌,经历了数不尽的变迁后,晚晴园依旧矗立原地,在饱受沧桑和岁月磨砺后越发有魅力。


1937年至1951年,晚晴园曾是中国国民党支部的办公室,之后成为中华总商会的产业,2009年交由国家文物局管理,成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