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先找职业导师

字体大小:

从2016年的80.3%微升到2017年的80.7%,本地25岁至64岁居民就业率可说相当高,

但在经济重组的背景下,经季度调整后的居民长期失业率连续两年维持在0.7%,他们一般花超过25个星期找工作。

为帮助国人就业或者转换技能以投入增长领域,

劳动力发展局(Workforce Singapore,简称WSG)和全国职工总会就业与培训中心(e2i)特聘120名职业导师(career coach),

通过一对一面谈和指导,为求职者找出自身最弱一环,帮助他们加强受雇能力。

记者访问了两名职业导师,了解求职者必须摆正心态、清楚自身强项弱点,以及积极提高受雇能力的方法。

刘国顺(56岁)10年前从新加坡武装部队退休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找工作,间中还到班加罗尔偏远的村庄帮忙当地人建小学,看见学生求知若渴,即使不懂英文,也认真在簿子上书写英文单词,让他深受感动。

回国后,刘国顺加入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简称WDA,WSG前身),先是做三年多的培训,后来成为职业导师,至今已经六年。

待业期间还是要“工作”

刘国顺性格外向,喜欢同人交谈,通过观察、提炼不同人的经验,结合对政府现有计划的了解,协助求职者制定求职计划,为未来找到方向。

这些年来,刘国顺帮助过的求职者有的在一个月内就找到工作,有的却得花上一年甚至更长。他给求职者的忠告是,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全职工作,不但要把时间排得满满地充实自己,还要去社交,结交不同的人群。

刘国顺说:“在没有工作的期间,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也就是每周有40个小时可供你参加各种免费的职业讲座和进修课程,或是投身义务工作。

“有些义务工作是出力,有些是善用你原有的才能,比如电脑、项目管理或者给演讲。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每小时五元、八元的钟点工,实在没有借口什么都不做。”

乍听之下,刘国顺只是不希望求职者在家里闲着,但他其实别有用意,即有了这些“经验”的累积,当面试机会找上门时,求职者才能脱颖而出。

“要是你什么都没做,人家问你失业六个月做了什么,你要怎么说?在家里哭?靠爸妈朋友?你不能这么做,所以你必须很忙碌。这不止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社会。

“面试时,每个申请者都有经验,都能推销自己,但老板只能请一人,就是那个最有诚意、最有自信的。你失业这段期间其实在‘工作’,只是未必有收入而已。”

建立人脉不同视角

那些有工作,但想转行的人,也不能闲着。刘国顺鼓励他们建立人脉(network),而这不只是赚得多、性格外向的人才能做的。

“我们要打消对network预设的想法。赚5000元的需要network,赚2000元的也需要network。

“在社交场合,厉害的人往往不是那个滔滔不绝的人;这样的人只注重自己。真正厉害的是那个在聆听,在对的时刻发表看法的人。而且,network不是要瞄准谁是老板、谁能帮你,而是你能够帮到谁。因为一天下来,在收集到的名片中,人们会记得的是那个可以帮到他的人。”

刘国顺帮助过的人当中,有好几个就因为摆正心态,在找工作期间积极充实自己,结果机会一来就能抓住,之后还跳槽找到更好的机会。记者尝试通过刘国顺访问他们,但都被婉拒。

求职者的真假问题

刘国顺认为,求职者主要面对两种问题,一种是真的问题,另一种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假问题。

先说真问题。网络资讯唾手可得,反而很多时候想查询有关找工作的信息却无从找起,但实际上,政府机构的网站已经整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以WSG和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简称SSG)联合设立的Jobsbank.gov.sg一站式网站为例,俨然就是新加坡最大的虚拟求职中心,只要摸透网站上的内容,就能对职场有相当好的了解。

我的盲点 我知道吗?

刘国顺对“找工作”这件事充满热忱,侃侃而谈指出,求职时不能仅仅依赖网络资讯,而不寻求专业帮助。

他说,找工作最好不要问周围朋友,应向专业人士如职业导师寻求咨询。很多时候,朋友的建议,体现的只是一己的价值观;专业人士给的建议比较客观,可以成为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盲点。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就算是一路来都规划得很好、一直被猎头公司‘相中’的人,也需要知道自己的盲点。”

假设心态生成假问题

至于假问题,刘国顺认为这主要是求职者持有的各种假设心态。

他举例说,有的求职者看到总体失业率数据过高或者全国新增职位不多就忧心忡忡。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盲目跟风,例如听说某行业吃香就跃跃欲试,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

另外,人们对于自己的应获薪金须摆正心态,不要只想着薪水不够高,但没有想自己对公司带来的价值是否也相应增加。

“我们应该计算每工作一天,我们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这个价值应该是我们薪水的五倍。

“比如我每个小时的服务值500元,我的薪水就只能有100元,因为公司除了我的薪水,还要承担各种成本。

“相应地,与其自问什么公司愿意请我,不如问我能为这家公司做些什么。这样去正面设想,才有助益。”

WSG 职业联系站

政府推出的应变与提升计划(Adapt and Grow)在2016年帮助蓝领工友配对工作时,成功率达70%;帮助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成功配对工作则有60%。去年的数据还未公布。

WSG分别在三个地点设立“职业联系站”(Careers Connect)帮助求职者,联系站设有电脑供求职者查询求职资讯,也有各类宣传单,介绍目前市场需求较高的职位。

三个联系站设于巴耶利峇的终身学习学院(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淡滨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以及兀兰民事中心(Woodlands Civic Centre)。

在Jobsbank网站,求职者可直接根据领域、职位以及设想的最低薪水来搜索市场有哪些工作空缺,也可直接看到本周新增空缺。此外,各式各样自我提升课程也可在网站上找到,有些基本课程不仅免费,而且每周都举办好几场。

刘国顺给求职者 忠告

① 提早规划、现在就开始。

求职者应积极参加职业讲座,向同行和前辈了解业内情况。这比上网找资料好得多。

② 最好不要辞职了才找工作。

以待业身份面试新工作会显得没底气,面试官也会对你没工作时干了什么生疑。

③ 正在找工作,最好先做回老本行,然后利用工余时间了解另一行业,而不是在没工作的情况下贸然转行。

④ 不应为了负面原因(不喜欢老板、没花红、没升职等)离职。

离职应该是因为内在原因——自己所能贡献、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人可能认为你做得很好、老板也喜欢你,惟独你知道内在原因不对,那你就应该走了,即“见好就收”。

⑤ 韧性(resilience)、适应能力(adaptability)、自信(confidence)都是眼下时髦词,但要真正做到,首先就应承认自己缺乏这些特质。

职场上就是有同事、有老板比你年轻、比你手脚快,接受这些事实并努力加把劲。

记者侧记

自信更重要

俗话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但是说到找工作,可能还需寻求专业咨询点拨,才能认清自己。记者采访当天,职业辅导师就为素不相识的记者“摸底”。

原来,职业导师不仅免费为求职者介绍各类求职管道和传授面试技巧,也会为求职者分析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尤其是那些想要转换跑道,但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

记者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念过纯工科,也念过纯人文科,说得好听是左右脑一并开发,其实却是杂而不精。

为了帮助记者更好地分析自己,WSG的职业导师郑优妮(41岁,Eunice Tay)使用一套“Knowdell方法”,通过排列不同职场技能的“扑克牌”,让记者排出哪些是能发挥积极性的技能,哪些技能在施展时会觉得特别吃力。

“解构”一番后,记者发现自己擅长又喜欢的技能寥寥无几,“乏善可陈”。郑优妮鼓励记者说,亚洲人一般比较含蓄和谦虚,不喜欢表露得过于自信。

旁听求职 发现自信的重要

其实想深一层,过于含蓄对找工作未必是好事。在WSG的安排下,记者旁听了两个求职者的求职故事,发现自信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第一名求职者是20来岁的女生,想在餐饮业或零售业服务。O水准文凭,之前当过排货员和收银员,但都做不长久。

这名腼腆的女生约见职业导师当天,穿着短袖上衣、短裤和拖鞋。她告诉导师,之前有公司打电话叫她去面试,因地点距离她住家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因此她没去面试,尽管她并不知道实际工作地点在哪里。

职业导师也发现,女生虽曾在餐饮业工作,但在访谈过程中问一句、答一句,没说清楚之前做过什么。导师告诉她:“你会泡饮料,可是我不会啊!所以你要告诉公司你厉害的地方。”

另一求职者是想要重返职场的家庭主妇,她想找文书工作,过去三个月里发了300封求职信,面试四次:一次是她嫌地点太远,一次是对方给的薪水太低,另两次面试没有下文。

导师问她,自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她答不上来。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导师先教导她一些基本的觅职常识,比如履历表要写重点、投给每家公司的履历表要“量身定做”,向不同公司呈现适合行业的履历或技能。

跟之前那名女生一样,导师告诉这名家庭主妇,面试时第一印象很重要,面试官只有短暂几分钟凭言语和外形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要求。

虽然两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在记者看来,她们都不擅于向外人表述问题和看法,也不清楚自己的强项弱点。这当中,部分原因是缺乏职场经验和相关培训,但也可能是性格或社会环境造成。在日常生活中,她们或许没遇到太大问题,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加上服务行业仍普遍存在“看脸”文化,她们可能会吃亏。

除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不够,在这个时代,有自信或许要比有自知之明更重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