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团队里有30人是东南社理会旗下的“种族和谐青年先锋”。这群年龄介于16至25岁的青年来自不同种族与宗教背景,经常参加社理会活动。
卫塞节恰逢斋戒月,东南社区发展理事会义工选择以跨宗教方式欢度卫塞节,到回教堂行善。
秉持佛教“为善最乐”的宗旨,东南社理会以及佛教团体真如苑的约70名义工过去两周,自发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并利用社交媒体记录,将善意传播给身边的人,到回教堂准备开斋粥就是其中之一。
昨早约10时,义工就出发来到卡立回教堂(Masjid Khalid)帮忙准备3000人份的开斋粥,在炎热的天气下搅动锅中翻滚的白米和香料,再将热粥装进塑料袋中绑好。卡立回教堂斋戒月期间每天会向公众与信徒派发1600包开斋粥,每包可供两人享用。
卡立回教堂主席阿拉丁(Alla’udin Mohamed)说:“我们早上5时开始准备开斋粥,平时五个人必须花约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包装。有年轻人来帮忙,当然快多了。”
阿拉丁也笑说:“来回教堂庆祝卫塞节或许是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见的景象!”
国防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东南区市长孟理齐博士昨天携妻子和一对儿女参加活动。他说:“今年的斋戒月和卫塞节巧遇,我很高兴看到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青年在庆祝卫塞节的同时,加深对开斋节的了解。”
义工团队里有30人是东南社理会旗下的“种族和谐青年先锋”。这群年龄介于16至25岁的青年来自不同种族与宗教背景,通过学校或朋友引荐,经常参加社理会活动。
东南社理会总经理纪祥伟说:“这些孩子平日很少有机会认识其他种族的朋友,也没什么渠道接触其他文化。所以我们就打造这样一个平台,经常举办文化之旅帮助他们了解更多。”
每做一件好事就拍下照片或视频,并在上传时打上“Vesaksmile”的标签,正是由“种族和谐青年先锋”发起,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动。
摄影小组组长西惹(Cyril Sarmiento,17岁)说:“我和同学都会积极发掘身边是否有可以做的好事,比如在学校食堂帮同学收碗盘之类的。通过社交媒体记录会让更多人关注,如果反应好我们明年也会争取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