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陈恩赐指出,增加永久居民和新移民数量或许是赡养年长者的方法之一。但他也认为,需要保持劳动队伍的受聘能力和灵活度。


随着大批在“婴儿潮”出生的国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65岁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从2008年的9.6%升至今年的15.2%,同期的公民年龄中位数也从37.8岁增至41.7岁。


根据总理公署属下的国家人口及人才署昨天公布的《2018年人口简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增加,生育率又偏低,65岁及以上的公民人口逐渐增加,而且增加速度会比过去10年来得快。


目前,每一名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需要4.2名介于20岁至64岁的工作人士赡养。这个老年人口赡养比例(old-age support ratio)在2008年是6.7名。这个比例到了2030年可能跌至2.4名。


除了65岁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逐年增长,80岁及以上的公民人口比率也从2008年的1.9%(5万9000人)增至今年的3%(10万4000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陈恩赐在某个程度上同意,增加永久居民和新移民数量或许是赡养年长者的方法之一。但他也认为,需要保持劳动队伍的受聘能力和灵活度。


陈恩赐说:“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来确保社会服务和福利领域有充足资金支持运作。我们也需要足够人口来提供看护服务和支持推动整体经济。”


研究员:国人过度依赖外籍女佣照顾年长者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国安在谈及照顾年长者所需的人力时则指出,本地在这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长期护理方面。他观察到,新加坡人目前过度依赖外籍女佣来照顾年长者,而这些女佣大多缺乏照顾年长者所需的技能与训练。


余国安也建议,从就业和义务工作着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老龄化。


未来的年长者会比现在的年长者更健康、受更高教育,也更懂得如何使用科技。如果善用这些长寿“红利”,他认为老龄化的社会情况未必是毫无希望,年长者可做的还很多。


其中两个可努力的方向是制定更灵活的就业政策,以建立更包容年长员工的就业市场,同时鼓励年长者当义工,相互分享技能、资源与时间。


余国安说:“我们必须让大批更年长、更健康,也可能更具生产力的这群国人保持这个状态,相互扶持,一起有尊严地老去。”


新公民与永久居民人数四年来稳健增长


新入籍公民和永久居民人数过去四年来稳健增长。


新公民从2014年的2万零348人增至去年的2万2076人,这包括新加坡籍父母在外国生下的孩子。去年,这群孩子约1600名。


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者,则从2014年的2万9854人上升至去年的3万1849人。当中,大部分属于25岁至49岁的黄金工作年龄层。他们大多数具有中学以上的学历。


去年,超过六成的新公民和新永久居民来自东南亚国家。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新公民和新永久居民分别占28.6%和31.8%。


政府在2009年底收紧了移民政策,导致永久居民的申请门槛提高,新永久居民人数维持在一年3万人左右。在此之前,2008年有近八万人成为永久居民,2009年则有约6万人。这个数字到了2010年跌至约3万人。


报告指出,和过去几年相同,新加坡每年引进1万5000名至2万5000名新移民,来减缓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影响。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国安受访时指出,虽然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减缓劳动队伍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力下降问题,但是他们也会年华老去。这可能导致我国必须增加新移民和新公民人数,以防止老年人口赡养比例(old-age support ratio)下滑。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可能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