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肝癌治疗研究取得初步突破,科研人员为患者的T细胞重新“编程”后,这些细胞有能力辨识并消灭由B型肝炎诱发的恶性肿瘤。
科研人员在两名接受过肝脏移植,同时也患有肝癌的本地患者身上进行的试验发现,一名病患的肝癌肿瘤成功缩小,另一人虽对治疗没有反应,但期间两人均没有产生任何副作用。该研究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新加坡中央医院和医疗科技公司Lion TCR合作进行。
杜克-国大医学院高级研究员陈容璟博士受访时指出,肝癌患者之所以会出现癌细胞,多是因体内T细胞无法消灭它们。这一基因“编程”技术,就是让原本不具“杀敌”能力的T细胞,拥有这一功能。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说:“我们的合作伙伴Lion TCR拥有一个基因数据库,我们从病患身体取出T细胞后,加入了基因数据库中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指令,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编程后,这些T细胞就能辨识和消灭肝癌细胞。”
由于进行加工的T细胞来自肝癌患者本身,因此这类治疗方法也将是高度个人化的。
为了确保参与试验者的安全,重新“编程”后的T细胞有效期限只有四天至六天,科研人员也仅针对原本出现B型肝炎病毒的肝脏部位“下手”,不让重新“编程”的T细胞影响新移植的肝脏功能。
高达七成肝癌患者因B型肝炎病毒发病
数据显示,本地高达七成的肝癌患者是因B型肝炎病毒而发病。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和器官移植为主,治疗效果有限。
对接受肝脏移植的肝炎病患来说,癌症复发的概率仍有约一两成。
中央医院肠胃与肝脏科顾问医生丁内实说:“如果是末期肝癌,患者存活期一般只有半年至14个月,我们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且,整个亚洲有高达八成的肝癌病例与B型肝炎病毒有关,这一研究技术可以协助我们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病后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其中一名加入试验的肝癌病患,在治疗期间仍照常上班。
为了进一步评估这类治疗方法的功效,科研人员接下来将进行更多测试,并展开更大型的临床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