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垃圾及推广绿色消费,主修产品设计的南大学生王佳明花了约半年时间试验不同食材,研发出可生物分解的亲环境饰品,并期望寻找企业合作将饰品推出市场。


潮流不断改变,饰品戴“腻”了把它丢弃会制造垃圾。为推广亲环境意识,南洋理工大学学生以淀粉材料制作耳环,这些能生物分解的饰品可种在泥土里成为植物肥料。


南大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学生王佳明(26岁)两年前与一名同学设立起步企业Green Boulevard,向企业推广使用薯粉这种淀粉制的袋子,货源来自印度尼西亚。


但他坦言,尽管不少企业起初对袋子的询问度高,但由于售价是一般塑料袋的三倍,企业对这些袋子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他说:“于是,我扩大产品的种类,配合去年进行的毕业作业,我有了制作可生物分解的耳环与项链坠子这个想法,希望减少浪费。许多女性都喜欢购买这类饰品,也因潮流变化会常替换饰品。如果这类饰品丢弃后能自动分解,放回泥土中滋润植物,我觉得会是一种亲环境的消费品。”


这名主修产品设计的学生花了约半年时间试验不同做法,最后以面粉、食用油、食物色素等材料调成混合液体,烘成片状,再把一片片的成品切成想要的形状来制作耳环和坠子。一些饰品在设计上也添加罗勒(basil)或番茄的种子,如果将它们埋在泥土中,还有望“开花结果”。


他的创新点子获得南大的一笔资助来进行试验。接下来,他希望寻找企业合作,将制作饰品的过程自动化,以便推出市场。


尽管以这种方式制作的饰品使用期约一年、不能浸泡在水中,但他认为这在满足一些消费者常更换饰品习惯的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担。


王佳明也计划推出一个DIY自制工具包,让人们利用材料切割自己想要的饰品形状。他希望鼓励人们通过网站分享各自的成品,进而推广绿色消费。


南大毕业作品 麦士威路附近展出


他设计的这组亲环境饰品与南大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其他学生的毕业作品都在临近麦士威路熟食中心的卡达耶那鲁街(Kadayanallur Street)展出,展出日期是本月11日至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