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局新设施启用 一周可繁殖500万绝育雄伊蚊

字体大小:

国家环境局启用新的蚊子繁殖设施,可增加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雄性伊蚊的数量,为扩展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做准备。

设于宏茂桥的新设施耗资500万元建成,繁殖量比原本的设施高10倍,预计一周内可孵出约500万只雄蚊。

昆虫体内常见的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注入雄性伊蚊后,可让雄蚊与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从而抑制伊蚊数量,减少骨痛热症病例。

环境局早先宣布伊蚊绝育试验第三阶段的计划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国家环境局局长陈明锐在开幕礼上致辞时提到,我国接下来须确保可增加繁殖与释放雄性伊蚊的数量,好让当局的两个试验范围可进一步扩展。

他也说:“要做到这点,我们会继续将蚊子的繁殖和释放过程自动化,让整个饲养生产线更有效率和具可持续性。”

10分钟可分类2万只蛹

进入第四阶段的伊蚊绝育试验计划,目前的试验范围在淡滨尼西和义顺东的284座组屋,明年初将进一步扩展到更多组屋,确切数目还未公布。

新设施内也采用新科技,自动分类器可把雄蚊与雌蚊的蛹更快分开,比以往的人工处理快10到20倍。环境局的研究院过去每10分钟只能为4000只蛹分类,但是新器材10分钟内就可分类2万只蛹。

另一个正在测试的新科技是高通量繁殖盘系统(high-throughput rearing tray system),它采摘蚊蛹的速度比以往的人工繁殖盘快40倍,排放的水也快20倍。用来繁殖蚊子的废水之后也可通过新设施内的自动化废水回收系统再循环为干净的水。

环境局高级研究院邓璐受访时说:“这个新设施好像我们新的游乐场,给我们更多的空间进行试验和测试新科技与器材。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同时间进行多个不同项目的试验。以前的设施天花板也比较低,我们无法测试高通量饲养盘系统。”

漏网的雌性伊蚊须通过X光照射使它们不孕,过去须将分类好的蚊蛹带到另一个地点进行X光照射。新设施内拥有X光室,工作流程更快捷有效。

新设施开幕典礼的主宾卫生部兼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受访时说,随着气候变化,透过蚊子传播的疾病如骨痛热症,有可能日益严重。

她说:“我国要认真看待气候变化与其他相关挑战,对抗骨痛热症也不可以维持以往的模式。因此国家环境局会一直探讨与优化我国的综合性病媒控制项目。”

许连碹也指出骨痛热症不仅是新加坡和其他热带国家所面对的问题,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它已经开始在温带国家传播。

她说:“我国希望透过这个新设施的成立和其他国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对抗伊蚊的经验,让他们可以采用一些适合他们当地情况的科技与方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