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埋垃圾焚化底灰和其他不可焚化的垃圾以外,这个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静谧小岛,既是超过80种飞禽的栖息地,也是东南亚首个结合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混合微型电网试验基地。
1990年代中期,时任国家环境局工程服务处处长辜嘉松被委任主导实马高垃圾埋置场第一阶段设计与建设时,他曾预见许多工程困难,但没想到,实马高的发展竟有如此多的可能。
“那是全球首个完全在海上兴建的岸外垃圾埋置场,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我们曾以为植物难以大量生存,难以想象小岛未来的用途。”
这使得设计师最初构想将实马高发展成高尔夫球场。“我们也曾邀请业者在岛旁设立渔场,结果没人有兴趣。”
辜嘉松(76岁)等一批实马高第一代工程师昨天下午受邀回到实马高岛,出席垃圾埋置场启用20周年庆祝仪式时感慨不已。“科技进步成就了很多可能。”
作为距离本岛南部八公里的我国唯一垃圾填埋场,实马高第一与第二阶段工程分别于1999年和2015年竣工启用后,一步步地突破人们的想象。
在填埋垃圾焚化底灰和其他不可焚化的垃圾以外,这个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静谧小岛,既是超过80种飞禽的栖息地,也是东南亚首个结合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混合微型电网试验基地。我国最大渔场Barramundi Asia也在岛上设有鱼苗养殖场,近年来年产量提高三倍,达180万条鱼苗。
政府正研究将实马高垃圾焚化底灰制成的新生沙用作建筑材料,变废为宝,缓解沙来源受限与垃圾埋置场空间有限的问题。
卫生部兼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在庆祝仪式上致辞时表示,目前每天有超过1400公吨垃圾焚化底灰与600多公吨淤泥等不可焚化垃圾被运往面积350公顷的实马高。政府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数量减少三成。
尽管固体垃圾焚化成灰后体积缩小达90%,但按国人制造垃圾的速度,实马高到2035年就会被填满,相当于只剩16年寿命。
许连碹以新生沙为例说:“我们须继续利用科技,秉持顽强的决心、勇气和创新思维来保护实马高,并在此过程中对抗气候变化。”
这些优良品质,自实马高建设之初便代代相传。回想深海打桩和海上建造垃圾填埋场时的挑战,工程第一阶段副首席工程师翁镇新(65岁)忆述,团队花了很长时间,设计如何将焚化后的垃圾底灰从大士海运转运站穿过繁忙的海上交通,载送到33公里外的实马高。
“我们到日本和美国取经后,想到让拖船拖着巨大的垃圾驳船,在半夜驶向实马高,既避开日间交通减少意外可能,也节省能源。”
此外,团队也特意将全岛设计成不规则形状,一为自然美观,二为寻找较浅海床以节省建造成本;成功把锡京岛岛民全数迁到新加坡本岛,并将岛上马来坟墓移到蔡厝港回教坟场;加设淤泥网(silt trap)防止伤害周边珊瑚;重新种植因建设被破坏的13.6公顷红树林。翁镇新说,他们从印尼买了40万株红树林苗。
然而,延长实马高使用期无法单靠政府努力。许连碹说,“这得集政府、行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全国之力”,践行减少使用、物尽其用和循环再用的“3R”原则,减少废物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