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东南亚”系列最后一讲 早报讲堂:探讨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

“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最后一讲,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黄坚立副教授,谈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200年浪潮等课题,从中聚焦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龙国雄摄)
“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最后一讲,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黄坚立副教授,谈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200年浪潮等课题,从中聚焦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这项活动已取消,早报衷心感谢活动报名者的谅解 。】

“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最后一讲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黄坚立副教授,分享有关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既有点中国情怀、乡愁,但同时又感觉自己比较熟悉在地情况。

东南亚华人是以中国为中心,还是以本土为归属?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黄坚立副教授认为,这个社群一方面较为熟悉自己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却对中国始终有些乡愁和情意结。

他日前到《联合早报》报社参加小型座谈会时,提出上述观点。黄坚立将是“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最后一讲的主讲嘉宾。

他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早在宋代就移民海外,但当时人数少且以商人居多,“主要的移民巨浪是从19世纪开始,至今大约200多年了”。

经过这段漫长的时光,散居在外的华人社群,与中国的距离逐渐拉大。黄坚立举我国先贤林文庆为例说,他到爱丁堡学医时,因黄皮肤理所当然地被当作华人,但他当时不讲华语,也对华族文化完全不认识。

黄坚立以此强调,身份认同,除了是自己怎么看自己,也关乎其他人的眼光。“华人性,涉及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肤色问题,即使你不认同这个身份,你能否跳出这个五指山吗?这是我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他认为,东南亚华人既有点中国情怀、乡愁,但同时又感觉自己比较熟悉在地情况。

有出席者提出,东南亚华人在电影、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似乎越来越刻意地与中国保持距离。对此,黄坚立认为,中国人与东南亚华人之间的区分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受两个因素冲击。

他说:“现在有一股反全球化思潮,促使人们更强调本土化。虽然都是华人,但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每一个地方的华人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与中国肯定不一样,于是差异开始被放大。”

与此同时,一种恐中、排华的情绪也在酝酿中。黄坚立认为,中国的崛起使得其他地区的华人更想要争取维护本土身份的空间。

“早报讲堂:认识东南亚”系列共六讲,每月举行一场,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历史、宗教、政治等方面,引导出席者探讨和思考与东南亚相关的议题。

最后一讲中,黄坚立将围绕几个课题与出席者进行交流,包括“南洋”是否相当于“东南亚”,中国人移民海外的200年浪潮,以及南洋华裔是以中国为或是以本土化为中心等。报名名额已满。

本系列由终身学习学院协办,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支持。


第六讲:离散与连接——探讨南洋与华侨华人的概念

日期:2月15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4时

地点:终身学习学院 二楼讲堂

报名网址:zblectures2019.sphevents.com.sg

讲座以华语进行,现场将提供中英同声传译。成功报名者将收到电邮通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