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重新办实体导览 带领访客探索老邻里

李志仙(右二)等五名来自国内外的访客在导游许梅(右一)的带领下,隔着大门了解东陵福区内印度庙宇曼尼哇拉庙(Sri Muneeswaran)的历史和典故。义务带团已有八年的许梅说防疫期间无法像以往一样,可走进庙内请管理方介绍宗教特色,但好处是访客减少,沟通更方便。(严宣融摄)
李志仙(右二)等五名来自国内外的访客在导游许梅(右一)的带领下,隔着大门了解东陵福区内印度庙宇曼尼哇拉庙(Sri Muneeswaran)的历史和典故。义务带团已有八年的许梅说防疫期间无法像以往一样,可走进庙内请管理方介绍宗教特色,但好处是访客减少,沟通更方便。(严宣融摄)

字体大小:

一天连续24小时马拉松式的24场免费导览之旅,探索本地老牌邻里女皇镇东陵福日夜不停的生活脉搏,民间组织“我的社区”在冠病疫情中以别出心裁的文化活动,庆祝我国独立55周年。

这也是自3月因故暂停实体活动以来,“我的社区”(My Community)首次恢复社区导览。原本三小时的导览压缩成一小时,每小时出发的团队最多有一名志愿导游和五名访客,出发前须填写健康申报和测量体温,时刻遵守一米安全距离。

“SG55我爱东陵福历史文化之旅”有10多名志愿者义务带团,根据导览员的兴趣与特长,以及当下发生的邻里活动,导览方向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前天上午9时开始的首场导览,五名访客跟随志愿者许梅(66岁,旅游讲师)的脚步,参访黑白屋林立的威硕斯村(Wessex Estate)和由原马来亚铁路改建而成的铁道走廊;既走过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曾居住的联邦通道第55座政府组屋,也看到前议员梁莉莉医生曾经营的诊所。

东陵福路和联邦通道组屋总计31座3480个单位,因2014年被纳入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简称SERS)而得拆除。许多居民已搬离,最后一批住户明年将离开。

高温下热得汗流浃背,访客们依然专心聆听导览员讲述建筑背后的历史。女皇镇是我国首个卫星镇,于1962年迎来首批居民,东陵福是当中一个邻里。

目睹熟悉的社区随着重建计划,正在成为消逝的人文风景,策划活动的“我的社区”联合创办人郭俐勇(30岁)受访时指出,希望国人能趁国庆长周末,放慢快节奏的生活,留意邻里发生的故事。

他介绍,活动的一大亮点是访客有机会看到东陵福深夜的样貌,例如凌晨2时小贩们忙碌准备面煎粿的面浆、凌晨3时德士司机交接换班、凌晨4时报贩们聚在组屋底层拆分一捆捆新鲜运到的报纸,准备派送到家家户户等。

“一个人在邻里的日常活动,其实就形塑了他的身份和特性。这些虽是寻常小事,但都是社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一旦消失,就不再回来。这也是我们举办24小时导览的原因之一。”

昨天首次参加文化导览的访客李志仙(58岁,理工学院兼职讲师)告诉《联合早报》,每年全家出国旅行前,她都会做功课了解目的地,当家人的导游,“但我近来才意识到,自己反而不怎么了解新加坡,开始参加本地导览团。虽然全程戴口罩略有不舒服,但无损参观兴致,也激发我继续探索社区历史的兴趣。”

一连24小时的东陵福历史文化之旅已在昨早9时结束。郭俐勇预计,随着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他们会在9月重启三小时的社区导览,但访客人数暂时仍会保持在五人以内。有兴趣的公众可到“我的社区”官网www.mycommunity.org.sg了解详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