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就业竞争感焦虑 疫情促使国人审视政策是否仍有效

字体大小:

本地与外来人士之间的就业竞争,是可能造成社会分化的潜在问题,学者认为,国人感到焦虑,一方面显示政治反馈机制某种程度上无法有效运作,但也凸显了能让国人接触和接受全球劳动力竞争的社会保障并不完善。

国人对外来人士带来的就业竞争感到焦虑,显示我国尚未制定完善的制度,能让国人对自己作为公民的就业机会,以及社会和经济地位感到安稳踏实。

政府施政方针中指出,本地与外来人士之间的就业竞争,是可能造成社会分化的潜在问题,新一届政府也将着手处理国人在这方面的担忧。受访学者指出,这虽然不是新的课题,但在疫情下的非常时期促使国人再次探讨现有的政策是否行之有效。

上届国会官委议员、新跃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受访时指出,国人感到焦虑,一方面显示政治反馈机制某种程度上无法有效运作,另一方面也凸显,能让国人接触和接受全球劳动力竞争的社会保障并不完善。

特斯拉指出,“新加坡需要全球人才才能进步”这一论述忽视了一点,即谁能获取全球劳动市场的资源,这当中本身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因为技能较高、资本较多的人会占优势取得资源。

此外,国人从吸取外来劳动力所获得的低成本、提升经济活力等好处,也以必须向更多与外籍员工直接竞争的国人进行更多资源再分配为代价。

“不过有些国人的要求却很有问题,他们只要外籍员工在劳动队伍中占据从属地位,这虽然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却绝对与打造更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国民抱负不符。”

新跃社科大学应用研究中心副教授梁振雄认为,本地与外籍劳动力之间的矛盾,症结在于社会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视为零和政治,以及现有的公平考量框架(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等机制不具强制性。

“施政方针提及这个课题,不一定会导致移民制度的彻底检视,或是工作证件安排和政策的调整,但重新探讨、接触和了解这个课题,是个必要的过程。”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则认为,围绕社会流动性和建设公平、公正社会的讨论不应只聚焦政府采取的措施,而是应凸显各领域取得的进展。他提议,国人可提出一些标准,并以此衡量我国是否取得进展,确保劳动队伍的本地和外来人员比例是可接受的。

学者:唯才是用制定义应更广泛不限于学历

政府施政方针中也提到,作为我国社会重要支柱的唯才是用模式,应随新加坡的发展而变化。对此,陈恩赐指出,理想的唯才是用制,应更广泛地定义为对技术、能力和才华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学历。

“这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具活力和韧性的经济,同时为人们提供多种成功途径,无论他们的社会背景和职业跑道为何。”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陈庆文也认为,唯才是用的理念仍是社会基石,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提出这个制度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标准衡量绩效。

在他看来,无论是唯才是用的制度,还是外来人才带来的就业竞争,这些并不是全新的议题,但可警惕国人一些沿用了数十年的政策虽然向来行之有效,但还是有必要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以唯才是用为例,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孩子或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有优势,若我们坚持因循守旧,就可能产生‘永难翻身的底层阶级’(permanent underclass)。”

加强社会安全网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宝莲说,在冠病疫情的笼罩下,就业是国人格外关注的课题,也是我国近期面对的一大挑战。

“一方面是让企业致力于协助国人再培训和提升技能,而不是直接聘请外来人才……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许多行业要维持竞争力,须尽快填补人力缺口,这种做法不应限制他们聘用最佳人选的能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