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部队第二阶段紧急医药服务分层应对框架去年生效,让携带自动心脏除颤器和医疗器材的消防电单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并增派人员,当局正在评估效果,希望继续提高患者存活率。
民防部队近年来接到的心脏骤停通报有上升趋势,随着第二阶段的紧急医药服务分层应对框架去年生效,民防部队自去年4月1日至今年8月31日,已对约1100名疑似心脏骤停者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当局正在研究和评估结果,希望继续提高医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民防部队自2017年推出紧急医药服务分层应对框架,以便更有效地处理紧急医疗事故,调配合适的医疗资源。
第二阶段的框架去年开始实施,包括自去年4月1日起,让携带自动心脏除颤器和医疗器材的消防电单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支援,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并在部署人员赶往现场为心脏骤停者施救时多派四人,由八人组成的团队进行救援。
民防部队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当局接到的医院外心脏骤停通报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去年一共接到3373起疑似心脏骤停通报,比前年的3141起增加232起。今年1月1日至8月31日,已接到2231起。
民防部队也首次公布,截至今年8月31日,已对约1100名心脏骤停者执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发言人未透露成效,表示目前仍在研究和评估效果,但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继续提高医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同时提高公众意识,鼓励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截至2015年的数据显示,每五名院外心脏骤停者只有一人能存活,患者入院后存活率为21.3%。
据去年报道,执行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安排率先在分布全岛的四所消防局和一个消防站落实,并会随着有更多消防员接受相关训练而扩大。
民防部队上个月12日晚上8时许便接到通报,指一名69岁男子在油池坊(Yew Tee Point)疑似心脏骤停,于是派遣八人团队到场救援。
商场保安巴拉(46岁)和拉姆(37岁),以及受雇于酷航、因疫情关系而暂时在商场担任客服人员的艾莎(30岁)在救护人员抵达前,已开始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术及使用自动心脏除颤器(AED),协助男子恢复意识,因此获颁社区先遣急救员奖。
艾莎受访时说,自己当晚本来要下班了,但一名顾客却通报有清洁工在男厕里跌倒,“我当时拿着药箱进入男厕才发现,清洁工疑似心脏骤停,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于是,我和赶到厕所的拉姆和巴拉分工,巴拉协助我,拉姆则去拿自动心脏除颤器。”
她为清洁工进行心肺复苏后,使用心脏除颤器进行两次电击,终于让对方恢复意识。救护人员也几乎同一时间抵达现场,将清洁工送入医院。
巴拉说,对方9月25日拨电话给他,透露已出院,并非常感谢他们三人救他。三人对于获奖表示非常荣幸,而且很庆幸清洁工已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