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的时候,你会相信亲戚朋友的口耳介绍,还是利用科技整理的资讯和数据来作出选择?

法律在一般人眼里总是复杂难懂的,与科技碰撞在一起,更让人觉得一头雾水。

法律科技其实并不遥远,人们可能从找律师的那一刻就接触到相关科技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法律界从现在到2030年的创新、科技采用与发展,律政部去年10月推出科技与创新路线图(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Roadmap)。

本期《说法识法》访问了律师和科技专家,探讨法律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影响。

法律科技不一定是很复杂,国际律师事务所高伟绅(Clifford Chance)已采用的其中一项科技是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冠病疫情使居家办公成为新常态,电子签名的需求跟着增加。

高伟绅的法律创新顾问朱恩娴和法律技术顾问刘玛丽受访时指出,为了避免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影响法律文件的执行,律所也与业界伙伴及软件供应商合作制定实用可行的指导方针,以确保各个法律管辖区的客户能正确使用电子签名。

律所一早投资法律科技也意味着相应的基础建设都已到位,即使在冠病局势动荡期间,也仍能照常运作。律师可轻松地与客户线上沟通与讨论,文件也数据化,可安全地存储又容易查阅。

朱恩娴和刘玛丽说:“律所在作出相应反应,有效地缓解状况的同时,也确保服务质量不受影响,业务的运作合规和安全。”

独资小型律所Consigclear董事经理邝狮京则说,公众和企业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寻找最适合的律师来解决他们面对的法律问题。“对于各个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没有足够的了解,很难客观地评估服务质量。”

法律科技可以在这方面派上用场,例如更好地管理和整理市场信息,方便公众搜索等。

邝狮京说:“当然,就像律师一样,有关法律科技的效用可能尚未探明,质量是好是坏也未必清楚。”

法律科技公司INTELLLEX创办人曾子谦说,目前并非没有这类搜索服务,但有关平台还不够完善。

他认为,科技较难帮上忙的地方是改变心态。“公众用科技找到律师,可能最后还是不相信,宁可通过朋友找律师。”

数码化浪潮影响各行各业,法律界也不例外。在冠病来袭之前,政府已积极推动法律科技好些年,而疫情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行业加速采纳科技。曾子谦形容,法律界此时才算刚刚进入数码时代。

本地对法律科技兴趣不高

INTELLLEX成立了约五年半。曾子谦坦言,本地市场还不够成熟,对公司科技的兴趣或接受度都不高,客户大多是外国大型律所,此外有政府单位找公司合作。疫情期间,公司业务量有所上升,但还是以外国律所为主。

邝狮京说,人们如今越来越习惯远程办公和交流,把原本只是稍微开启的机会扩大了,远程作证和委托,以及法庭线上聆讯都是很好的例子。

“我怀疑如果没有冠病,这些事情是否会在2020年发生。律师和法律界通常是保守和传统的。”

被问及本地法律界采纳科技的速度是否不够快,受访者认为这是无法强行推广的。邝狮京说,法律科技必须由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所推动,而这也可以与律师的需求保持一致。例如,用于管理付款或文件的工具对律师及客户都有用。

“随着好的工具获得普及化,其他领域也可能争相采用,就像线上视讯Zoom,已经成为2020年的‘重要场所’。”

法律科技也促进自助服务,不需要律师经手处理,如自动生成合约范本。立遗嘱服务可以在网上以低价完成,甚至是免费。

朱恩娴和刘玛丽套用老话说,危机中也有机会。“这场危机为法律专业人士及客户创造了利用科技来提供法律服务的新机会,我们希望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造福所有人。”

本地市场竞争不够激烈 律所还未达须靠科技生存不可

法律科技可大大提高律师事务所的办事效率,在竞争激烈的国外法律市场,是律师重要的助力。

高伟绅律所在法国巴黎的团队于疫情期间,曾利用人工智能科技为其中一名全球战略客户审查雇佣合约,看要如何根据现状作出增补。这是一项相当费时费力的任务,但律所使用的机器学习软件,把工作量减少了超过一半,可以更快完成客户交代的任务。

INTELLLEX创办人曾子谦认为,科技对法律界而言,其实就是足球场上的第12个球员,可加强律所的实力。然而,本地法律市场的竞争还没有激烈到律所需要靠科技生存。“本地客户一般不会过多要求,或是对法律科技也一知半解,没办法起到影响作用,促使律所采用科技改善服务。”

曾子谦说,这样的环境导致律所比较倾向于跟风,而不是开创自己的路。

不过,仍有资源不多的小型律所无惧困难,愿意尝试不一样的运作模式,把科技融入工作流程。

Consigclear于2017年成立,这家律所一开始就减少使用纸张,并且在共享办公空间营业。因为没有专属的办事处,律所董事经理邝狮京一般是直接在客户要求的地点会面,因此他对远程办公早就不陌生。

他说,远程办公意味着律所须利用云端储存服务和其他数码工具,以在任何地点连接至律所的系统,“传统的文件柜根本用不上”。

邝狮京说,在共享办公空间营业的做法如今比较普遍,可他当初要在没有前人的情况下,开创这样的经营模式,花了一些精力和时间。“第一次总是不容易,但是在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鼓励下,这比预期的要顺利,真是谢天谢地!”

对于法律科技在本地未来的发展,曾子谦还是抱持乐观正面的态度。他认为,年轻一代的律师厌倦了法律界的弊端,对法律科技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开始学习人工智能,未来将能带动整个发展趋势。他说,再过15至20年,律所将需要艺术家和工程师两种思维。“律师向来觉得自己是艺术家,通过法律文字展现才华,但法律工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工程项目,每个条款都是一个功能。”

曾子谦解释说,法律科技更倾向工程师思维,艺术家思维在未来不可能是整个业界的主轴,律所的经营模式到时会改变。例如,客户若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拟定新合约,律师可以较低价格贩卖合约范本;客户需要修改的话,再另外收费,这样客户就更有机会享有高质量且收费合理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