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灯
丢掉无用少用的杂物,一般人或许无须多加考虑,但对储物成癖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情感的割舍。海悦辅导中心首席辅导员周业萍提醒说,在为垃圾屋住户进行大扫除之前,应同辅导员或社工合作,先让住户接受辅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减少焦虑和不安。
当一个人的囤积习惯演变成垃圾屋问题,所构成的卫生或安全隐患,不仅是住户受影响,也容易引起邻里纠纷。然而,处理这类状况,快刀斩乱麻,强行为垃圾屋大扫除,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案。
受访社工指出,丢掉看似无用的杂物,一般人或许无须多加考虑,但对储物成癖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情感的割舍。要全方位援助这类囤积者,必须照顾他们的身心和情绪方面的需求。
位于文庆路上段的海悦辅导中心(O’Joy Care Services)近期在网站上载了过去几年所接触的几起垃圾屋案例故事。中心希望借此提醒当局或善心人士,为垃圾屋住户进行大扫除之前,应同辅导员或社工合作,先让住户接受心理辅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减少焦虑和不安。
海悦辅导中心首席辅导员周业萍受访时说,中心过去10年来援助的垃圾屋案例约20起,有些是因其他心理问题前来求助时,被发现同时有囤积行为。
有案例显示,即使出于善意,帮忙清理垃圾屋,住户未必会接受,有时甚至会有激烈反应。
周业萍忆述,几年前某一天中心接到基层义工的紧急求助电话,说附近组屋一名80多岁独居阿婆看到家中杂物被市镇理事会派来的员工一件件清除时,情绪非常激动,正在闹跳楼,惊动警方上门劝阻。幸好中心一名辅导员赶到现场,安抚了阿婆的情绪。她过后送往医院,才被诊断患有失智症。
周业萍说,老妇居住的三房式组屋杂物成堆,引来邻居投诉。当局之前联系上老妇常年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征询他的同意后,才清理垃圾屋。
“但相信这名儿子并不清楚母亲的精神状态,才会引发出乎意料的状况。”
辅导:囤积行为是心理疾病
她说,垃圾屋住户的囤积行为可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囤积癖”,也可能是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的一种症状。“有些人患失智症后,没有能力整理房子,也不认得物品的用途,但坚持不能丢,认为一定有用。”
也有些垃圾屋住户对家中囤积的杂物有情感上的联系。“有些老人家会说,杂物清理后,心里好像有一个大洞,很不舒服。他们有些从小家里贫困,养成节俭的习惯,认为有用的东西不能乱丢。也有些人把钱或珠宝放在杂物堆里,但在清理的时候却找不到,感到很心痛。”
对于有些居民难以忍受垃圾屋造成的卫生或安全问题,要求当局迅速进行清理,周业萍表示理解。但她呼吁公众在向当局投诉时,也联系社会服务机构,让辅导员及社工了解老人家囤积的因素和面对的困境。“囤积的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出现,通常潜伏了几年才浮现。我们在援助囤积者的过程中,也希望公众能对他们有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清掉满屋杂物 老汉不再夜宿走廊
社工或辅导员如果能在当局介入为垃圾屋进行清理之前,先为囤积者提供支援,有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
家里没空间走动只好每晚睡在走廊
一般上,辅导员或社工会同市镇会、建屋发展局人员一起讨论,就何时开始为住户清理房屋达成共识。周业萍说:“这是为了给辅导员有多一点时间进行辅导,给予住户精神上的扶持,或帮他们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先收起来。”
以中心援助的个案为例,建屋局接到有关一名72岁老汉的一房式租赁组屋杂物成堆的投诉后,先和中心取得联系,希望辅导员在清理前,帮老汉做好心理准备。
这名老汉时常把旧物捡回家,说是要拿去变卖,却一直堆积家中,连大门都无法打开。由于家里没有空间走动,他每晚只好睡在走廊。
辅导员多次进行家访,不断提醒老汉当局定下的期限。清理房子当天,老汉虽一度哀求工作人员不要把杂物搬走,但由于辅导员一直在旁安抚,他才不至于情绪崩溃。清理工作完成后,老汉晚上终于能在屋内睡觉。辅导员过后拜访他好几次,发现他情绪稳定,也不再重拾旧物。
周业萍说,一般上如果垃圾屋住户也面对经济、健康等问题,辅导员或社工给予援助后,会比较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有些人缺乏社交,没有朋友。他们如果愿意去乐龄活动中心参加活动,有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比较不会去囤积东西。”
垃圾虽清除
辅导员还须
跟进一段时日
据2010年的《新加坡精神健康调查》显示,本地人长期囤积行为的概率为2%。这意味每50人当中,就有一人有长期储物的问题。
海悦辅导中心首席辅导员周业萍指出,有些人虽有囤积行为,但因居住空间较大或有家人帮忙清理,杂物堆积不至于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也没有引起邻居投诉。中心较常接触的案例是居住一房一厅等小型组屋单位的弱势年长者,他们的囤积行为更容易产生问题,需要介入协助清理。
垃圾屋清理工作完成后,辅导员不会马上结案。周业萍说,辅导员一般会跟进案例一段时间,确保住户情绪稳定下来,减少他们重蹈覆辙的概率。“有时还有一些后续问题要跟进,如解决臭虫问题、购置新家具等,让他们住得比较舒服。”
当情况稳定之后,辅导员会让提供友伴服务的义工接手,由他们继续定期拜访住户,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
有时候,垃圾屋来不及清理,住户就得入住疗养院或心理卫生学院。
中心接过一起案例,一名50来岁患癫痫症和精神疾病的男子,同80多岁父母居住在五房式垃圾屋。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囤积问题,一箱箱一袋袋杂物堆积至屋顶,屋内蟑螂四窜。
男子的父亲虽意识到问题严重,但一直不敢向当局求助清理房屋,担心儿子会被激怒而产生暴力行为。
然而,辅导员还未开始援助这个家庭,中年男子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因肺部感染留医,随后被安置在疗养院,男子过后被安排长期入住精神病院。
周业萍指出,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及时通知社会服务机构或有关当局,好让这个家庭更早获得支援。但她坦言,当一个家庭面对精神疾病、囤积行为等多重问题,而又涉及年长看护者时,问题就会相当复杂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