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毕业生研发针筒装置,有助医疗人员控制药剂注射,避免用药过量。
约八成的医疗人员使用装置后认为它有助于提升他们给予正确药物剂量的信心,超过七成的医疗人员则对于装置有效降低用药失误感到满意。
这个名为Syringe Brake的针筒装置由新科大毕业生孙思齐(25岁)于2017年研发,自2018年起在樟宜综合医院的急诊部门试用,目前也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和盛港综合医院使用。
装置于2019年推出,随后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医疗设备展览会上展出,2020年9月推广至樟宜综合医院的病房内使用。
针筒装置类似中断器
针筒装置的功能类似中断器,塑料装置凸出一系列标签,各标签代表一毫升的药剂。使用者把装置附在针筒柱塞上,想注射多少毫升的药物剂量就折断多少标签,柱塞将自动在注射适当药剂后卡在下个标签,避免使用者继续按下柱塞。
装置是孙思齐在修读工程产品开发核心课程的最后一年,作为课程项目之一而研发。
课程包括与樟宜综合医院的合作,主要让学生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了解临床需求和功能要求并进行研究,将工程设计知识用在解决现实医疗问题。
孙思齐经过樟宜综合医院高级首席药剂师黄圆媛和新科大数理与科技高级讲师邱小娟博士的指导,了解到医疗人员使用针筒和注射药物时的筹备工作与注意事项,在八周内反复探讨和改良方案,最终于2018年完成设计。
她说,装置旨在简化打针时的种种步骤。“樟宜综合医院提供的设计概要是研发一个容易开发又允许多剂量筹备工作的装置,必须确保只注射所需剂量,也得保持药剂的稳定性且不受污染。装置将进一步确保医疗人员在紧急状况时也能提供准确的药物治疗。”
因孙思齐的针筒装置设计简单、容易生产和使用,黄圆媛决定进一步改进设计方案,并与医院的创新中心合作生产更多装置,在2018年9月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试点计划。
377名樟宜综合医院、中央医院和盛港综合医院的医疗人员使用装置后,86.1%的人认为装置的最大特点是易于设定所需的注射剂量。
黄圆媛解释,为了避免注射错误剂量,使用者通常须自行准备药剂,或者安排多一人检查药剂。“如今装置可允许一人先准备针筒和药剂,另一人之后注射,让人力调派更灵活。”
樟宜综合医院急诊部自从使用针筒装置,近三年没遇到注射吗啡止痛失误的情况。该医院每年用近1000个装置。
黄圆媛指出,装置适用于市场上售卖的10毫升容量针筒,若有需要可用来注射吗啡以外的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