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地人口迅速老龄化,加上预期寿命延长,需要支援及慈怀疗护的病患料将增加。为更好地应付未来的疗护需求,新保集团和杜克—国大医学院昨天宣布设立新的支援及慈怀疗护中心。
接受慈怀疗护的病患一般患有末期疾病,如癌症、失智症、心脏衰竭、肺病或肾病等,且只剩一两年寿命。支援疗护属早期的慈怀疗护,即在病患被诊断患上严重疾病初期,及早提供全面护理,以缓解疾病症状引起的疼痛或化疗引起的副作用。
新设的新保集团杜克—国大支援及慈怀疗护中心(SingHealth Duke-NUS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Centre,简称SDSPCC),将整合新保集团旗下七家机构现有的专科慈怀疗护服务,包括国立癌症中心、国家心脏中心、新保集团社区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樟宜综合医院、盛港综合医院,以及竹脚妇幼医院。
担任中心主任的梁淑慧助理教授也是国立癌症中心支援及慈怀疗护部主任及高级顾问,以及新加坡慈怀理事会主席。她受访时说,本地的支援及慈怀疗护服务能力仍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需求,受过慈怀疗护培训的专科医疗人员也有限。“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慈怀疗护需求不断增长,服务缺口料将继续扩大。”
根据杜克—国大医学院的研究,本地60岁及以上者中,患有至少三种慢性疾病的人口比率,已从2009年的19.8%几乎倍增至2017年的37%。
梁淑慧解释,新设的虚拟中心将集结新保集团旗下的跨学科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和物理治疗师,一同探讨如何透过临床服务、社区合作、教育和研究四方面,提升疗护能力,扩大资源共享。
梁淑慧说,中心计划在病人患病初期就与不同专科的医生合作,及早为病患提供所需的疗护。教育和研究方面,中心将与连氏慈怀研究中心和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合作,为新保集团所有医疗人员提供支援及慈怀疗护培训,推动跨机构合作,试验新的护理模式。
SDSPCC也计划设立慈怀疗护注册处,更好地记录病患从医院转到社区的疗护过程。梁淑慧说,加强与社区护理伙伴的合作,将有助医疗团队根据病患的需求进一步制定介入治疗。
谈及公共教育,梁淑慧坦言,一些病患和家属听到慈怀疗护,就会联想到死亡和临终护理,因此非常抗拒。相比之下,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支援疗护。
“一些医疗人员也认为,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项的情况下,才会把病患转到慈怀疗护。正因为人们对慈怀疗护存有误解、拒绝接受,才会导致转介过程出现延误。我们希望透过公共教育加深医疗人员、病患及家属对慈怀疗护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