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造英文字

刘励萱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视觉传达系大三学生。(受访者提供)
刘励萱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视觉传达系大三学生。(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刘励萱受访时介绍,外婆祖籍是广东梅县,生长在马六甲,后来与同是客家人的外公在本地生儿育女,整个家族都讲客家话,也变成刘励萱非常熟悉的母语,“每每听到都感到很亲切”。

从小耳濡目染生长在讲客家话的家庭环境中,设计专业学生刘励萱(23岁)根据这门方言的声音规律,设计出一套英文字体,还被荷兰一家出版商收录在专书中。

刘励萱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视觉传达系大三学生。与外婆、母亲和妹妹同住的她,家庭沟通方式很有本地特色:与外婆讲华语,与母亲和妹妹讲英语,外婆和母亲讲客家话。

家族以客家话交谈感到非常亲切

她受访时介绍,外婆祖籍是广东梅县,生长在马六甲,后来与同是客家人的外公在本地生儿育女,整个家族都讲客家话,也变成刘励萱非常熟悉的母语,“每每听到都感到很亲切”。

“很可惜的是,由于方言的衰弱,我成了家族这一辈中唯一还能听懂客家话的年轻人,但也不会说。”

在一堂字形设计课上,她萌生了将客家话特色融入字体的念头,于是花了近九周的时间,观察外婆和母亲的日常沟通,并不时请教,加上针对客家话的资料搜索,设计出一套反映客家话特色的英文字体。

“客家话的对话尾音很轻巧,我就把部分字体的末尾设计得比较细;我也发现客家话没有类似英语单独的‘w’‘v’音,而是念成’mv”,于是一些字体就有波浪(wave)的形状。”

反映本地区的社会和文化

经导师推荐,刘励萱的作品被总部位于荷兰莱顿的出版商Almenara Press收录在去年底出版的西班牙文艺术专书《不连续的笔划:亚太艺术双年展评论文集》中,反映本地区的社会和文化情况。

刘励萱说,这段经历让她更加了解外婆的身世和背景,也更意识到她和客家话的联系。

“例如我平常主要讲英文,不过有时在说到‘不要’‘是吗’一些表达时,会不由自主地用客家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