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感应器、视讯平台……这些人们经常接触的科技,不仅适用于年轻人,其实也有潜力促进和提高年长者的生活素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年长者不论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或日常生活方面,都可能需要更多援助。

除了依靠看护者或家人来照顾生活起居,部分年长者也能借助各种科技让自己在家中安全养老,继续过独立生活。

本期《实况报道》整理了一些在本地试行或已落实的年长者科技项目,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也一探本地老龄化人口未来可采纳的数码化生活用具。

87岁的陈苏妹只要一踏出门,门口的感应器就会探测她外出和回家的时间,房间和厕所里也设有感应器,确保她独居生活安全。

过去20年陈苏妹独自住在马林台一带的租赁组屋,身体虽相当健壮,但还是担心万一发生意外无法及时获救。

她在2015年加入由新加坡管理大学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合作的智慧城市实验室研发的SHINESeniors项目,在家中设置一套感应系统,探讨这类科技能如何协助独居老人原地养老。

目前负责经营该项目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受询时说,过去五年共有超过100个租赁组屋单位安装这套系统,如今位于马林台的30名独居老人的家中,还设有这套系统。

年长者住家的客厅、房间、厨房,以及厕所都会安装一个小型行动感应器,大门也有触感感应器,住户还会获得一个紧急呼叫按钮。

感应系统会根据不同年长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一般上若连续六小时未能感应到年长者的动静,系统就会发送警报给看护者。

陈苏妹指出,去年底医生临时要她留院一晚接受治疗,但她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想到感应器自动发出警报给看护者。看护者联络不上她,便通知她的妹妹,最终向医院询问后才得知她的行踪。

她说:“我当下才知道这些感应器有用,虽然当时只是虚惊一场,但如果我真的在家跌倒,至少不会担心没人来救。”

除了探测年长者是否在家中跌倒等,研究团队也采用感应器收集的数据,来研究年长者的夜间习惯、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准时吃药等。

智慧城市实验室前学术总监陈惠宾博士去年在学术报告中提到,采用不明显的探测方式能让年长者在独立生活时不会感觉被监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安全网。

截至去年,我国共有6万7600名年龄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到了2030年估计将增至8万3000人。

陈惠宾认为,为年长者开发的科技有很大潜力,那些步入老年的婴儿潮世代,或许较容易接受这类科技,支持他们年老时在熟悉的环境中独立生活。

大规模采用年长者科技三关键因素

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乐龄社会与教育研究院执行总监邓燕玲认为,要大规模采用年长者科技,关键在于三大因素。

首先要确保有足够资金。邓燕玲指出,研发团队一般会获得为期三年的研究经费,但科技产品或服务很难在这段期间达到成熟水平。

她解释,每个科技产品或服务会以技术就绪水平来衡量,一般须要达到第八或最高的第九级,才能正式推出市场,不过我国大部分年长者的科技项目,只介于第一至第六级水平。

“研究团队要申请更多经费,而当科技产品或服务达到成熟水平推出市场后,又要探讨谁会负责资助的问题。这笔费用应该由受益年长者、家属、政府还是特定机构承担呢?”

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年长者是否愿意接受或采用新科技。

邓燕玲指出,年长者或许会觉得这些科技方案较难使用,团队必须耐心讲解,并以有趣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这些新科技。

她举例说,她和团队在2016年研发出一套鼓励年长者运动的游戏化系统,不过团队在召集试用对象时到处碰壁。

“后来我们就想到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年长者做运动能够得分,互相比赛看谁得分最高。年长者试用后发现很好玩,其他中心看到之后觉得不错,都纷纷报名参加。”

最后一个关键就是要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她说,这不仅是新加坡,也是不少国家面对的问题。

不过她对我国的情况感到乐观,一方面是新加坡拥有国小的优势,要扩大采用规模比其他国家来得容易。另一方面是政府、学术和业界过去几年,在年长者科技领域投入不少努力和资源。

“现阶段还必须探讨几个问题,包括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可持续性、是否具备相应的软硬设备等,不过我相信新加坡具备取得成功的条件。”

个案① 远程治疗助中风病患更快康复

去年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圣路加医院暂停所有治疗活动,中风病患萧得福无奈改为上网接受语言治疗,却意外发现远程治疗更适合他。

萧得福(62岁)先后在2018年和2019年中风,平时须以轮椅代步,语言能力也受影响,每周要到圣路加医院做复健和接受语言治疗。由于行动不便,平时又得麻烦妻子接送,萧得福会尽量将治疗活动安排在同一天,减少往返医院的次数。

“中风后我的体力大不如前,起床、换衣服、搭车都很费力,还没开始治疗就已经感到疲惫。治疗活动安排在同一天一个接一个,我也较难集中注意力。”

阻断措施期间,萧得福的治疗活动被迫暂停。他原本担心会影响康复进度,但听了医护人员的讲解后,开始通过Zoom平台继续接受语言治疗。

护联中心(AIC)受询时指出,去年3月至今,已有超过20家社区医院、疗养院、乐龄中心和家居护理业者,开始提供远程护理与治疗服务。通过远程方式提供的服务包括复健、家庭护理、居家临终护理和辅导服务等,每个月有超过200名病患受益。

萧得福说:“一开始有点担心远程治疗效果不好,试了之后发现其实还不错。远程治疗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不用耗费力气准备出门,在家接受治疗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

通过Zoom平台接受语言治疗,除了练习说话,治疗师也为萧得福加入练习打字的环节,加强他的词汇提取能力。

“这是之前面对面接受治疗时没有的环节,虽然主要是加强语言能力,但同时还能通过反复打字训练右手,可说是一举两得。”

萧得福如今每周会到中风援助站做复健,但语言治疗还是选择以远程方式进行,他也很庆幸能够借助科技更快康复。

“自从开始远程治疗后,我的康复速度加快,不必出门就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师也说我的进展不错,现在只要每两周接受一次治疗。”

个案② 沉浸式空间 在地“环游”世界

乘坐贡多拉船漫游威尼斯,或参观马来西亚怡保历史悠久的神庙,乐龄护理中心借助虚拟实境科技将世界各地的景观呈现在年长者眼前,让他们不必踏出国门也能环游世界。

职总保健去年解封阶段在芽笼东乐龄护理中心提供“沉浸式空间体验”(Immersive Room Experience),将世界著名场景的影像投影在墙上,通过结合视觉与听觉的多感官体验,让年长者犹如身临其境。

职总保健乐龄日间照护高级经理易佩凌说,一些年长者独居或较少外出,也有一些看护者或家属不希望年长者经常出门,因此职总保健希望通过这个渠道,让他们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年长者也能在沉浸式空间参与各式各样的运动与游戏。例如,画面上会显示跑道,鼓励年长者比赛慢跑至终点。

职总保健指出,所有体验过沉浸式空间的年长者,正负情绪量表(PANAS)的兴趣、兴奋和精神活力指数都较高。“我们也注意到,较少参与其他活动的年长者,也对沉浸式空间体验跃跃欲试。”

谢潮祥(81岁)几乎每天都会到芽笼东乐龄护理中心,他曾通过沉浸式空间以虚拟方式游览怡保和澳大利亚等地。“我觉得出国旅游比较麻烦,去过的国家也较少,通过这种方式游览世界各地,我觉得还不错。”

除了就地旅游,谢潮祥平时也最爱在空间里玩赛跑和“切”水果的游戏,与其他年长者一决高下。

玩了之后老人家心情变好

“每个老人家玩了之后都笑哈哈,心情都变好,这是之前较少见的。另外,玩这些游戏要用到手脚和头脑,可以训练我们的反应,对身体有益。”

目前只有芽笼东乐龄护理中心提供沉浸式空间体验,并只以英语进行,职总保健希望能陆续扩大至全岛其他中心,同时提供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的选项。

个案③ 声控机器人 生活得力小助手

只要一声令下,“Ah Bot”就能自动开启视频通话或播放怀旧歌曲和影片,也会提醒用户按时吃药,是年长者日常生活中的好友伴。

新加坡国立大学大三学生王思敏、麦克(Michael Sutanto)和安德鲁(Andrew Wijaya)在参加创新设计课程后组成团队,花费一年时间研发出智能机器人“Ah Bot”。

这个机器人体积虽小,但具备各式各样的功能,它能协助用户开启视频电话与家人朋友聊天,也能播放视频和照片等。

王思敏(21岁)说:“家人或看护者可以上传年长者熟悉的照片或视频音乐,再配上一些关键词,通过机器人屏幕显示出来,这有助年长者唤起回忆,尤其是轻微失智症患者。”

她也指出,一些年长者比较健忘,家属或看护者可通过连接至机器人的手机应用设置,提醒年长者按时吃饭或吃药。

与其他机器人不同的是,Ah Bot可由语音控制。王思敏说:“市场上一些机器人太难用,我们的机器人不必按钮,只要开口就能控制,可轻易融入年长者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得力小帮手。”

Ah Bot机身下装有轮子,行动自如,在电力不足的时候,它会自行回到充电站充电。

至于Ah Bot的安全性,安德鲁(21岁)指出,机器人使用包括激光雷达(LiDAR)在内多达四种感应器,探测到障碍物时会自动停下。“机器人也能探测到用户脸部,在进行视频通话或观看照片视频时,确保屏幕会一直面向用户。”

这群学生已研发出Ah Bot的第一个原型,并计划在今年10月完成第二个原型。若一切顺利,这个机器人日后会在盛港综合医院试用。

王思敏也说,机器人目前只提供英语语音设置,为了让更多年长者受惠,团队打算让机器人学习另外三大语言,以及福建话和广东话等方言。

个案④ 提取日常物品 机器人代劳

年长者提不了重物,不久后就可利用机器人把日常物品送到住家楼下;若要支付不同机构的账单,年长者日后也无须跑多个地方,而是在一个智能服务站办理。

这两项科技由科技公司OTSAW研发,其中的机器人“快递员”将在两三个有较多年长者的住宅区试行。每一区将有两到四台机器人,可服务约三到五座组屋的年长者。

公司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林镇明(49岁)指出,提取日常用品这类需要人力的工作目前主要由看护者来做,有机器人代劳,看护者将有更多时间在其他方面帮助年长者。

公司下来也将探讨如何让机器人乘搭电梯把货品送到住家门口,甚至能结合做家访的功能,查看独居老人家中情况。这个机器人目前在榜鹅进行初步测试。

另一方面,两个集选区下来几个月将陆续安装约100个智能服务站(smart kiosk),专门为年长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个服务站目前结合20到30种服务,包括缴付杂费、上网预定设施等公共服务,以及支付账单或费用等。

服务站的字体和屏幕够大、采用多种语言、可调整高度、提供较隐私的空间让年长者毫无压力地完事,以及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随时与服务人员通话。

林镇明透露,由于年长居民反馈现有的服务柜台或支付机器分散在区内各处,距离住家太远,所以公司将把新的服务站设在组屋区、巴士站、小贩中心等人流量高的地点。

他说:“我国正迈向数码化,不过许多年长者仍对科技感到恐惧,要他们完全改用网上服务并不容易。因此,希望这个服务站能作为他们的垫脚石,让他们逐步适应数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