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地越来越多建筑物在屋顶上铺设一排排的太阳能板,形成一道“绿色”风景线。

相较于其他洁净能源如风力或水力发电,以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来说,采用太阳能是新加坡最佳的选择。

虽然靠近赤道阳光充沛,不过我国人稠地少,要腾出空间大规模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采集太阳能,须有妥善规划。我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2千兆峰瓦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主要的空间将来自屋顶、暂时空置的土地、蓄水池和海面。

新加坡也努力推动研发项目,希望在未来能把一些新颖的概念转换为实用空间。

虽然不像其他国家拥有大片土地或沙漠,但新加坡并未放弃推动洁净能源转型目标,我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在过去12年就增加超过千倍。按照目标,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攀升,只不过要到哪里去找适用的空间安装太阳能板,将是一项挑战。

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只有0.4兆峰瓦(megawatt-peak,等于0.0004千兆峰瓦)。直到2013年才出现较大规模的装置,当时乌鲁班丹的吉宝西格斯新生水厂上,安装了1兆峰瓦的太阳能光伏系统。

此后发展加速,截至去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427.6兆峰瓦(约等于0.428千兆峰瓦),比2008年多了超过千倍。

政府定下目标,要在2025年把装机容量提升至1.5千兆峰瓦(gigawatt-peak),到2030年进一步推高至2千兆峰瓦,相当于我国到时总电力需求的3%。政府于2017年成立国家能源转型署,隶属于能源市场管理局,通过这个中枢机构规划各公共部门的能源发展项目,包括组成“新加坡能源故事”的天然气、太阳能、区域电网,以及低碳替代能源。

能源转型署署长杜伟坚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能源是一个跨部门课题,该署以“全政府”的方针制定策略,再把要达成的目标分散给各部门去执行。

“以太阳能为例,我们清楚哪些地方可以安装太阳能系统,不同空间归不同部门管辖,所以我们就请相关部门在所负责的领域推动太阳能计划。”

除了确保善用所有可用的空间,他指出,能源转型署也须考虑一些系统上的问题,比如当大量太阳能输入电网时,怎么维持电网稳定。

目前,本地大多数太阳能系统都安装在屋顶上,包括组屋、政府大楼、学校和私人建筑等,其次则是在蓄水池和海面。一些大型政府项目包括建屋发展局和经济发展局领导的SolarNova计划、公用事业局今年将在三个蓄水池完成共63兆峰瓦的太阳能板装置。

目前装机容量不到2025年目标三分之一

新加坡现在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仍不到2025年目标的三分之一。对于接下来还能在哪里扩充,杜伟坚说:“公共和私人建筑的屋顶仍将是主要空间,剩余的1千兆峰瓦中,估计一半以上会来自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系统。”

位于兀兰岸外的离岸浮动光伏系统今年3月竣工,他透露,未来也会有更多类似项目,浮动光伏系统会从内陆的蓄水池扩充至海上。

根据新加坡太阳能研究院去年公布的《更新版新加坡太阳能蓝图》,从技术层面而言,本地太阳能装机容量有可能在2050年达到8.6兆峰瓦。

蓝图主笔、太阳能研究院副总裁雷拓博士(Thomas Reindl)认为这并非遥不可及。他解释,现有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2千兆峰瓦,之后还有20年时间可以利用各种创新科技助新加坡充分发挥潜能,包括到时可把旧系统更换成能量转换效率更高的新系统。

太阳能板的价格也已大幅度降低,他说,相较于10年前,占据全球市场约95%的硅制太阳能板,价格跌了超过八成,而且生产成本可能很快会降至最低点。

“这得力于科技不断创新,加上大量生产提升成本效益。单是去年,全球的装机容量就达135千兆峰瓦,总容量现为760千兆峰瓦。其他国家的需求激增,进而让新加坡从较低价的太阳能板中受益。”

必须不断研发新科技 解决土地稀缺问题

除了屋顶、蓄水池和海面,土地稀缺的新加坡唯有不断探索和研发新科技,才可能在未来腾出更多空间装置太阳能光伏系统。

其中一项科技就是利用建筑外墙的空间。虽然我国10多年前已开始测试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简称BIPV)技术,不过有关科技至今仍未普及。

新加坡太阳能研究院副总裁雷拓博士受访时解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置成效没那么理想。因为新加坡靠近赤道,中午日照最强的时候太阳位置过高,因此垂直外墙所得的太阳辐照度,平均只有屋顶的一半。”

以太阳能板取代一般建材

太阳辐照度(irradiance)指的是一个面积在某个时间内吸收的辐射能量。雷拓说,若为了顾及外墙美观而改变太阳能板的颜色,就会影响其能量转换效率。标准太阳能板是深蓝或黑色。

此外,要利用现有建筑外墙,就须进行大规模改造。雷拓指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建造新建筑外墙时,以太阳能板取代一般建材,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25年下来可以生产很多电力,两者抵消后,最终成本将低于普通建材。

至于其他研发中的科技,国家能源转型署署长杜伟坚透露,他们在研究怎么把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农业结合,在户外农场上方设置太阳能板,但同时仍能让足够阳光照射在植物上。这个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

《更新版新加坡太阳能蓝图》也提出其他可能,包括用太阳能板建成基础设施如隔音板,或是为公路加盖,不过这些新颖的概念都还须经过大量研究。

本地最大太阳能供应商星生能源集团(Sunseap)受询时指出,从商业可行性来说,目前在空地、屋顶和水面安装太阳能系统较合适。一些创新的科技,包括以太阳能板制成有盖走道或是马路,这些还太昂贵。

私人领域贡献过半

新加坡过去10多年在太阳能发展上取得的进展并非单靠公共领域牵头,私人企业也扮演举足轻重角色。事实上,本地去年超过半数的太阳能装机容量来自私人领域。

根据新能源电网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为427.6兆峰瓦,其中186.1兆峰瓦(43.5%)源自公共领域,其余241.5兆峰瓦(56.5%)来自私人领域。细看私人领域,93.8%属于私人企业,其余6.2%则是私人住宅用户。

杜伟坚受访时说,国家能源转型署通过裕廊集团和建设局等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和房地产发展商接洽,向他们传递能源转型的信息。

裕廊集团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推出太阳能屋顶和太阳能土地计划,预计到2030年能达成100兆峰瓦装机容量的目标。

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总监曾荣耀受询时说:“可持续发展对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要,裕廊集团意识到这点,于是与他们合作在工业区装置太阳能系统。”

他指出,一些企业可能担心成本问题,集团因此鼓励他们加入太阳能屋顶计划。他们可以租用太阳能板,再以优惠价购回所生产的电力,或是租出屋顶换取收入。

投资者租商楼屋顶产电 再卖电给业主

除了更注重可持续发展,雷拓博士认为,成本降低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现在大型太阳能系统所生产的电力价格可低于每千瓦时1角钱。投资者因此愿意租下商业大楼屋顶来产电,再以较低价卖回给业主,这样双方都能获益。

自2017年开始,日本切割机器生产商山崎马扎克新加坡(Yamazaki Mazak Singapore)免租让太阳能发展商Cleantech Solar在工厂屋顶上装置6120片、装机容量达1.6兆峰瓦的太阳能板。

公司董事经理清水俊晴博士受询时说,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可遮阳,降低冷气工厂内的温度,进而减少用电量。此外,公司也向Cleantech Solar购电,每月可省15%电费。他们计划在未来增加购电量,以达到削减25%电费的目标。

个案:半独立洋房安装太阳能板 多余电力导入国家电网赚回扣

林谋丙夫妇10年前就想在住家屋顶上装置太阳能光伏系统,不过当时觉得价格太高,而且这类科技还不普及,便不了了之。几个月前,他们看到一封宣传电邮后,决定实现多年来的想法。

今年初,林谋丙(60岁,商人)和妻子罗慧娴(58岁,家庭主妇)耗费约3万元,通过胜科电力为他们的半独立式洋房安装32片太阳能板,系统4月底启用。

罗慧娴受访时说:“疫情期间看到人们到超市扫货,许多供应链受影响,这让我们意识到很多看似随手可得的资源都不是理所当然。”林谋丙补充:“新加坡物资多靠进口,遇到天灾人祸时供应可能中断,所以我们开始思考要怎么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大家都很习惯扭开水喉就有干净食水,打开开关灯就亮起。”

此外,夫妻过去到外国旅游时,看到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林家也会收集雨水来洗地、浇花,罗慧娴去年开始爱上园艺,在花园里种植了成排的蔬菜和香料。

林家一个月用电量约1000千瓦时(kWh),太阳能光伏系统每月预计可制造1800千瓦时电力,多余的电力会导入国家电网,足够为两个四房式组屋单位供电。林谋丙说,他们白天会使用太阳能发电,但因没有储电设备,所以晚上仍须靠电网供电。扣除电费后,每月能通过“卖电”赚取60元至80元回扣。他希望未来当能源储存系统变得更普遍后价格会降低,到时能完全使用太阳能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