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艺术学院是本地唯一由道教庙宇创办的文化艺术学院,以传承华族文化为宗旨。去年8月迁入韮菜芭城隍庙综合大楼后,短短半年内吸引280多名新学员。

城隍艺术学院去年8月迁入耗资1300万元兴建的韮菜芭城隍庙综合大楼后,尽管新加坡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冠病疫情期,学院却在短短半年内吸引280多名新学员,增幅可观。

创立于2008年的城隍艺术学院是本地唯一由道教庙宇创办的文化艺术学院,以传承华族文化为宗旨,收生不分种族、宗教和年龄,从小童到耄耋老人都可以报名。

学院原本设在三清宫对面的勿洛北工业区,去年8月才迁入建好的韮菜芭城隍庙综合大楼。

学院代艺术总监林家怡说,从创院至去年7月,学院总共收818名学员;迁入新大楼后,学员总人数增至1100人。

经费主要来自城隍庙和三清宫

城隍艺术学院院长陈添来(71岁)认为学员人数增加,是因为新地点交通方便,离地铁站很近,地方也比过去宽敞。

他告诉《联合早报》,城隍艺术学院目前有六名全职工作人员,不算租金的话,学院目前每月需要2万多元来运作,这笔经费主要来自韮菜芭城隍庙和韮菜芭附属公司三清宫。

学院舞蹈系的乐龄、成人舞蹈班,目前有134人,儿童班136人,青年班16人,总共286人。南音系分南乐团、成人班、青年班、青少年班和儿童班,总学员人数49人。华乐系有扬琴、古筝、葫芦丝和二胡等班级,目前还在上课的总学员人数是179人。

南音系在本月初举行首场汇报演出《说舞道乐》,11名儿童班的小学员呈献表演。其中有两三名小学员,除了周末上课学唱南音和弹琵琶,还爱“打馆”,经常和一群成年或乐龄弦友一起演奏南音。“打馆”是南音特有名词,指弦友们聚在一起演奏南音,通过汇演相互切磋交流,提高技艺。

城隍艺术学院的南音学员固定在每星期四晚上“打馆”,爱“打馆”的小学员庞伊恩、张绮雯和张祎恒经常央求家人送她们去学院,和一群父母辈或祖父母辈的弦友一起玩南音。

目前在工商学校念小三的庞伊恩(九岁)学南音已两年半,学会七八首传统南音曲,也能看工尺谱,因此可以和长辈们一起玩南音。庞伊恩是海南人,她虽然不懂福建话,却会用汉语拼音标注发音,以此学习古老南音。

庞伊恩是在三年前跟着朋友到城隍艺术学院报名参加华族舞蹈班,后来又和舞蹈班的小朋友一起学南音和琵琶,从此爱上南音。

与厦门南乐团等共建南音传习基地

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黄诗韵(38岁)在网上找到城隍艺术学院后,去年10月开始在学院上舞蹈课。得知学院也有华乐系后,她也想学琵琶,却被推荐到南音系,原因是华乐系没有琵琶班,倒是南音系有琵琶班。她后来才知道南音的南琶和华乐的北琶是有区别的。

黄诗韵学琵琶时也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唱南音,原因是会唱的话,学琵琶更容易上手。就这样,她开始唱起南音,还在《说舞道乐》中演唱南音名曲《三千两金》。

南音系也在首场《说舞道乐》中举行一项挂牌仪式,标记着厦门市南乐团、厦门金风南乐传习所和城隍艺术学院共建南音传习基地。

城隍艺术学院南音系主要负责教师吴玲玲说,1954年由纪经畝创立的厦门金风南乐团是厦门市南乐团前身。

南乐团团长杨雪莉2019年提议由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南音班毕业生来承接金风这一招牌,并由毕业生组织成立厦门金风南乐传习所。2020年9月,金风南乐传习所决定与厦门市南乐团和城隍艺术学院共建南音传习基地。

吴玲玲说,共建南音传习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往来,携手推动南音。

她举例说,城隍艺术学院日后可以邀请厦门的两个团体派人来指导本地学员,本地学员也可以到厦门举行汇报演出,或展开其他方面的交流。当然,这一切必须等到冠病疫情结束后再说。

城隍艺术学院和厦门两个南乐团体共建南音传习基地后,厦门市南乐团很快把他们去年出版的《南音古曲选集》(上下集)送到新加坡,以支援本地的南音教学工作。他们总共赠送了100套选集给城隍艺术学院。

城隍艺术学院原定本月中和月底举行另两场《说舞道乐》,因冠病疫情升级,政府收紧防疫措施而取消,直到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