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就如何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和室内空气质量提出建议,并强烈建议大楼和设施业者遵循指导原则,遏制冠病传播。
新加坡建设局、国家环境局和卫生部昨天更新了去年5月推出的一套技术性指导原则,加入自然通风场所应如何加强空气流通的建议。
当局说,咖啡店、湿巴刹和宿舍等自然通风场所内部的空气较少流通,建议业者采用风扇和排风扇等方式,加强通风效果。门窗应时时打开,风扇应置于窗前,向外吹风,促进空气对流。
洗手间和厨房的排风扇应开至最大,排风扇周围的窗口和后门等也应关上,避免空气回流。
为加强空气流通,业者也可考虑在窗上装置排风扇。在通风不好的空间还可把空气供应和排放系统对齐,使空气单向流通。
除了自然通风场所,指导原则也对密闭场所的通风管理提出建议。首先是空调不具备机械通风功能的密闭场所,如使用分体式空调机(split unit)的零售店,当局建议业者尽可能常打开门窗,让室外新鲜空气流入,门窗打开时应关闭或减少使用空调。
业者可考虑在传播风险高的密闭空间,装置便携式空气净化器。这些净化器应配有高效微粒空气(HEPA)等过滤器,去除空气中病毒气溶胶(aerosol)。
指导原则强调,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应只作为临时措施。“净化空气不能替代适当通风。由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无法去除表层感染,表层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也应继续。”
其次,办公楼和商场等空调系统具备机械通风功能的密闭场所,则应将空调的新鲜空气进气量调到最大,及减少室内空气再循环。这些场所每天在人员进入前,也应把室内空气排出。
上述建议并不适用于工厂生产区、医院、综合诊疗所和实验室等特定场所。
建设局、环境局、卫生部和陆路交通管理局昨天在联合文告中说,良好的通风将避免病毒气溶胶在空气中积聚,减少公众接触到病毒的风险。
除了室内空间,巴士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通过机械操作或自然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良好通风系统、加强清理和消毒,以及乘客严格遵守戴上高过滤功能的口罩和不说话等规定,将减少乘客接触到病毒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