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对话会——“防止外来干预法案”出鞘,剑指何方?

《联合早报》和zaobao.sg于9月20日举办“‘防止外来干预法案’出鞘,剑指何方?”双语对话会,节录出三段精选视频。
《联合早报》和zaobao.sg于9月20日举办“‘防止外来干预法案’出鞘,剑指何方?”双语对话会,节录出三段精选视频。

字体大小:

敌意信息宣传散播迅速且擅长走漏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止外来干预法如果没有赋予内政部长一定权力来及时遏制这类行为,实际上起不到有效作用。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上个月20日,在《联合早报》和zaobao.sg举办的对话会“‘防止外来干预法案’出鞘,剑指何方”上,以上述理由解释防止外来干预(对应措施)法案为何允许内政部长在预见到外来干预行为即将发生时就采取行动。

对话会视频(三之一):“家和万事兴”

根据法案,内政部长有权根据情况发布指示。其中,技术协助指示(Technical Assistance Direction)是为侦测和揭穿敌意信息宣传。

只要怀疑有人代表外国委托人密谋开展这类行动,并认为发布指示符合公众利益,内政部长便可向社交媒体平台、网站经营者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等发出技术协助指示,接获指示者须提供内政部所需要的信息,以便当局进行调查。

对此,对话会与谈者、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婉婷博士说:“尽管我们明白这对于防范和侦测外来干预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外国势力在新加坡生根,但我想一些人会担心这类措施的透明度。”

杨莉明回应时说,内政部长权限是受到适度约束的,因为法律明确规定,部长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可发出指示。在采取行动前也须确保掌握一定证据,并且能够证明背后有隐藏着的外国势力。

对话会视频(三之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杨莉明强调,国人有权提出意见,甚至批评政府,这在法案下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他是个代理人,背后还有外国势力在推动他、怂恿他,他所有的举动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采取行动。”

对话会另一名与谈者、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卓越国家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洪正君说,新加坡人这些年来从与外国专家、外企和海外学生交流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希望法案最终定案后,会有更多行为被列为例外,以便人们理解这些在法律下是可接受的,有助维持我们作为国际枢纽的声誉。”

杨莉明回应时解释,法案的目的不是针对所有形式的外来合作。“实实在在的合作,就算它不被列入例外清单,也不应该感到太焦虑。只有那些颠覆性的、背后有人操纵的、隐蔽的、想要误导我们国民的行为才会受到遏制。”

她也强调,如果个人或机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外来势力利用,法案不会视为犯罪行为。

《联合早报》和zaobao.sg于9月20日举办“‘防止外来干预法案’出鞘,剑指何方?”对话会,与谈者包括:(左二起)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卓越国家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洪正君、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联合早报》评论员吴汉钧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婉婷。(李健玮摄)

针对为何有必要立法,杨莉明形容外来干预就像病毒,而立法对付外来干预,就像打疫苗。

例如,法案要求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申报与外国组织的关系。杨莉明说,措施的用意是让具政治影响力的人,意识到自己须特别谨慎地处理这些关系,并知道自己有可能无意中被利用。

除了立法之外,民众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防范外来干预?洪正君认为,公民应发挥批判性思维,思考后才分享在网上收到的信息。

孙婉婷也指出,真正的敌人不是外来干预或敌意信息宣传,而是两极分化的社会。她强调,外来干预者善于挑拨现有社会矛盾,我国因此须思考如何让人们更多地聚在一起对话,更包容地与怀有不同理念的人互动。

对话会视频(三之三):“真正的敌人”

《联合早报》评论员吴汉钧也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你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时,会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如果你只相信一种意见、自己喜欢的意见时,往往你的思想、你的想法就会偏向一边,极端化。

“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们每一个人,最好是多看自己不喜欢的意见。然后确保自己随时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也就是多看报纸,多看不同媒体的新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