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危机来袭 新加坡如何处变不惊?

字体大小:

从中国拉闸限电到美国油价攀升、欧洲多国天然气短缺,能源相关话题近日屡见报端。向来能源供应稳定的新加坡,电力期货价格在半月内上涨两倍,电力零售商iSwitch和Ohm也于10月14日和15日相继宣布退出本地电力市场。

这场波及多国的能源荒酝酿已久,在北半球即将来临的冬季集中暴发,《卫报》、彭博社等外媒甚至称其为“全球能源危机”。

各国的能源危机是否有关联?能源危机背后有何原因?除了恐难避免的电费上涨,此次能源危机还会对新加坡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他国之“气”不解燃“煤”之急

眼下的能源危机,看似是自今年9月起才进入大众眼帘的突发事件,实则酝酿已久。

9月18日,《中国能源报》报道了煤电厂停机现象,并指出原因是缺煤。9月26日,东北地区出现居民限电,缺电问题得到更多大众关注。

然而中国用电紧张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已出现。据路透社报道,3月内蒙古省就有企业用电受限的情况,5月以后广东省和长三角地区也有企业被限电。

欧洲方面,天然气价格从2021年初开始持续上涨。今年1月每兆瓦时的价格不到25欧元(约39新元),截至发稿时,天然气价格已达每兆瓦时93.648欧元。最高峰时,每兆瓦时的天然气价格甚至超过100欧元,超出往年六倍之多。

荷兰天然气交易中心(TTF)天然气现货价格走势向来被视为欧洲天然气风向标。(早报制图)

美国虽然天然气储备丰厚,但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当前美国基准天然气价格已达到每百万英热单位(British thermal unit)5.64美元(约7.62新元),比去年冬天的平均价格高出83%。美国的原油价格今年也累计上涨64%,达到七年来高位。煤炭价格同样处于历史高位。

将各国情况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中国缺煤,于是转向他国寻求进口天然气。在他国天然气自身都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就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的天然气短缺。就连天然气储备丰厚的美国,也难抵挡气价上涨。

新加坡是天然气进口大国,进口的天然气中七成以上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管道天然气。由于印尼上游设施发生事故,导致从印尼进口的天然气总量有所削减。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10月15日发文告指出,此次总削减量占新加坡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6%至20%。

由于我国95%的电力都是通过天然气发电,天然气供应量减少和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价格飙涨,直接导致了电力批发价格大幅上升,从之前每兆瓦时143元,飙涨至每兆瓦时418元。

多重因素共同触发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暴发多具偶然性。上世纪70至90年代暴发的三次石油危机,导火线分别是中东战争、伊朗革命和海湾战争。2012年日本电力危机,主要原因是海啸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此次能源危机的偶然性在于多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受年初拉尼娜(La Nina)现象影响,美国西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天气,水库干涸,水力发电大幅下跌。据路透社报道,此次干旱导致美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水力发电中断。巴西、中国云南等地的水力发电也受到干旱不同程度的影响。欧洲则是因为长时间的高气压,导致海上风速下降,风力发电量骤降。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胡佛水坝米德湖出现低水位。(图:路透社)

水能和风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清洁能源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水力发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近15.8%,风力发电占5.5%。当清洁能源受到极端天气影响时,欧美等国不得不转而寻找传统能源作为替代,因此推动煤、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升。

除了偶然性因素,此次能源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变。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制定了节能减排目标。2021年4月,美国拜登政府承诺将在2030年前减排温室气体,目标是在2005年的水平上再减少50至52%。欧盟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零的经济体。去年9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也作出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减排目标,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球能源结构转变,意味着能源结构中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降低,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转变的确更环保、可持续性更高,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这就给全球能源供应增加了变数。

譬如此次受到严重影响的欧洲,能源结构转型就已初见成效。根据欧洲气候能源智库(Ember and Agora Energiewende)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202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过化石燃料,成为欧盟主要的电力来源。占比过半的可再生能源若受到极端天气影响无法满足供应,靠石油、天然气来填平需求的压力可想而知。

西班牙公路边的风力发电装置。(图:彭博社)

再从需求端来看,疫情之初,全球能源需求整体降低,但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4月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Global Energy Review 2021),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4.6%,超过疫情前水平。

供应不足遇上需求增加,两方面共同作用,带来了这场影响多国的全球能源危机。

电费上涨,只是起点?

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此次能源危机目前来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电费上涨。新加坡能源集团(SP Group)已发表文告,10月至12月每千瓦时电费,将上调3.2%。对于一个四房式组屋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每月电费将增加2.49元。虽然这个数字听上去不多,但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电费是否还会继续涨?

荷兰银行10月14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欧洲天然气批发价格预计在2023年前都很难降回“正常”水平。若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几乎完全依赖天然气发电的新加坡很难不受波及。

电费是否继续涨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电力零售商。过去一周,已有iSwitch和Ohm两家电力零售商宣布退场。Best Electricity Supply和Diamond Electric已暂停接收新客户,也有退市可能。全岛半数居民选择电力零售商提供的配套,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价格相对低廉。电力零售商选择退市,原因恰好也在于无法继续提供廉价的电力,甚至还要面对买来的电比出售给用户的电价格更高的尴尬局面。

这一轮淘汰掉了向供应商买电的电力零售商,若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自己发电的电力零售商也将面临利润降低的问题。市场上留下的电力零售商越多,竞争就越激烈,消费者就更有可能拿到低价配套。反之,消费者不光选择变少,议价空间也更小。

经过此次能源危机,国人也需意识到能源结构转型给能源供应带来的不确定性。根据我国能源市场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进口的天然气中,有71.4%为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管道天然气,28.6%为液化天然气LNG(2018年数据)。

我国与印尼的管道天然气合同将于2023年到期,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已于2019年末表示,合同到期后,将停止Subtan气田向新加坡供应天然气。印尼的决定,反映出亚洲能源市场的一个趋势——传统出口国将资源转为内用。

我国能源市场管理局的应对策略是,降低对管道天然气的依赖,寻求更多液化天然气供应渠道。去年,为我国三分之一工业需求提供天然气的新加坡兰亭能源(Pavilion Energy)就与卡塔尔石油贸易公司(QP Trading LLC)签订了10年的液化天然气合同,后者将从2023年每年供应177万公吨液化天然气到新加坡。

2013至2018年我国进口天然气走势。(早报制图)

随着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增加,我国的相关基础设施也需跟上。早在2013年5月,我国第一座液化天然气码头就已投入运营,目前四个储罐已建成,最终会扩容到七个储罐,产能将达到每年1476万公吨。此外,我国还有计划在东海岸建设第二座液化天然气码头。

扩建液化天然气基础设施,除了确保能源安全,也是我国在已是亚洲主要石油交易中心的基础上,为成为液化天然气交易中心作出的努力。

除了拓宽进口天然气渠道,另一个思路是直接从外国进口电力。今年8月,大士能源(Tuas Power)表示已与马来西亚太阳能光伏开发商NEFIN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从马来西亚进口100兆瓦碳中和电力到新加坡。我国还有计划在澳大利亚建造太阳能发电厂,将太阳能电通过海底隧道经印尼输送回新。

另外,我国也在利用本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本地首个大型浮动太阳能系统已于今年7月14日正式开幕,所生产电力可满足我国五个水工处理厂的电力需求。文礼生态园也将从今年起安装超过700个太阳能板,投入运作后每年可生产约500兆瓦的电力。

文礼生态园安装的太阳能板将有助园区争取在2024年成为本地首个达到“碳中和”目标的景点。(图:档案照)

当然,除了国家层面的“开源”,也离不开国人的“节流”。

此次我国电力期货市场的波动,既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也与本地用电需求高于往常有关。10月12日,本地用电需求达到7667兆瓦的新高峰。

虽然能源需求增加是全球普遍趋势,但若是国人能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浪费,或许能在国际能源供应不稳定的局势下,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增加几分确定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