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逾30早报人完成使命 口述史料交国家档案馆保存

字体大小:

历时一年多筹备、30多名在职和前早报人担任访员、加起来200多个小时的访问,《联合早报》首个口述历史项目终于完成。

1923年创立的《南洋商报》与1929年创立的《星洲日报》在1983年合并为《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我们——联合早报口述历史》一书的序文中说,从广义来说,不论曾经在《南洋商报》《星洲日报》还是《联合早报》工作过的,都可以称为早报人。

他说:“据我们的资料,三家报馆的历任总编辑或主笔大约有30多人。上个世纪20和30年代,总编辑的更换相对比较频繁,保守估算,在这些总编辑领导之下,单单在新闻室工作过的早报人,应该至少超过1万人。”

即便国家档案馆收录了将近20位老报人的访谈记录,但相对于百年光阴的早报历程,这些记录仍有许多空白待填补。

口述历史项目 历时近两年筹备

为了庆祝《联合早报》创报百年,早报于2021年年底便开始着手筹划“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项目”。项目受到超过30名在职及退休同事的响应,纷纷报名担任访员。

最终,有37名老报人答应接受访问,通过每人大约总长六小时,分四次进行的一对一口述历史访问,分享了他们的报业生涯。

此次口述历史项目的统筹、《思想中国》主编周雁冰说,项目得到同事大力支持,担起联系与访问老报人、研究及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并完成。她说:“访员把基本功都做好了,我们整理成网站或其他媒介的发表工作就相对轻松了,也才有那么厚重的材料可以一并移交给国家档案馆。”

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项目小组成员,左起为统筹周雁冰、苏伟婷及钟思恩(曾敬涵不在照片里)。(易吉娜摄)

受访的老报人除了记者与编辑,也包括负责打字、摄影、美术、营销和管理的老同事。其中,最年长的受访者是94岁的老报人——梁明广。通过这项口试历史项目的资料,读者能以当事人的第一视角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受访者的现场录音也能更直观的传达他们的情感与感受。

除此之外,早报也与国家档案馆合作,找出15位老报人的部分访谈记录,将这些记录与早报此次访问的37名老报人记录结合,更全面地展现新加坡华文报业百年发展的历程,并为读者们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进行口述历史记录时,难免会出现口误的情况。为确保历史记录的准确性,所有的录音访谈都被转录成文字,并送交受访者进行核对。随后,根据受访者的修正,会对文稿进行轻微的修改,以保持口语的原汁原味。

项目筹委会成员苏伟婷说:“在老报人送回的文稿中,仍然能够看到他们长期在报馆工作所养成的习惯。例如,在修改文稿时,他们仍会使用红色墨水笔进行修正,或者对文稿进行句子的优化。这些都是在职业生涯中养成的习惯,无法轻易改变。”

访问资料将交国家档案馆保存

口述历史项目的所有访问资料,包括文字与音频记录,将移交国家档案馆,得到国家永久保存。

当中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以及部分音频,也按照课题收录在互动网站上,方便读者阅读和聆听访谈。

每一位报人的故事,如同一块独特的拼图,将这些拼图并凑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这些历史与点滴不仅展现了华文报业的变迁,也概括了许多在生活中、工作中的跌宕起伏。这些故事共同交织,勾勒出新加坡华文报业丰富多彩的面貌。

虽然早报百年口述历史项目已完成,但早报的故事仍然延续,接下来的故事,将由未来的报人延续。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