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法新电)研究人员指出,世界各国为应对冠病疫情而封城,使得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料在2020年下降多达7%,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急剧的降幅。可惜,这对长期缓和地球暖化几乎毫无助益。


英国期刊《自然气候变化》19日刊登研究人员经过同侪审查的报告。报告提到,研究组评估了疫情期间地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4月初时,防疫封锁行动使得全球碳污染比去年同期减少17%。


2020年头四个月,欧洲联盟、美国、中国与印度减少的排放量占整体的三分之二,相当于10亿公吨以上的二氧化碳。2019年,工业以及燃烧化石燃料获取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370亿公吨的新高纪录。


伦敦东安格利亚大学丁道尔气候变迁研究中心教授勒奎尔说,为抗疫“限制人口移动令能源用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显著变化……可是,减量相信是暂时现象,因为这并未反映经济、交通或能源系统结构上的改变。”


勒奎尔为研究报告的主笔,她与团队估计,如果全球经济能在各界意料之外于6月中旬前恢复到疫情前状态,那么,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仅减少4%;不过,如果封锁措施持续一整年,二氧化碳降幅将达约7%。


气候危机是2019年全球热门话题,然而,造成近500万人确诊的冠病疫情令各方注意力有所转移。可是,专家警告,气候威胁依旧存在。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气候冲击研究项目领导人贝茨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疫情所致的减量)几乎毫无影响……我们必须停止排放二氧化碳,而不单是减缓排放速度。”


他说,因为“这就像在浴缸注水,我们只是稍微把水龙头转小,而不是完全关掉。水还是会增加,只是没那么快。”


到目前为止,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已经比工业化前的水平升高了1摄氏度,足以加剧由于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致命干旱、热浪和超级风暴。


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近200个签字国承诺将全球变暖的上限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2摄氏度之内,而且要“远低于”这个目标。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随后确定,1.5摄氏度是更安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