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拆掉雕像翻转历史叙述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英国二战时期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国17世纪商人科尔斯顿肯定万万没想到,他们的雕像竟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他们更不会想到,引爆点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用膝盖压颈致死,暴力执法引爆全美反种族歧视示威,抗议声浪在短短数周内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民众都声援,反种族歧视也扩大至反殖民统治示威,甚至中途升级变调,除了在美国引发打砸抢夺事件,还掀起多国拉倒纪念雕像的风潮。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空的功过,很多时候不是一道对错分明的选择题,但在愤怒的示威者眼中,被攻击的历史人物甚至连毁誉参半都谈不上,直接被打成罪人、坏人。


哥伦布曾被视为把欧洲文明带到美洲大陆的开拓者,但示威者认为他是屠杀美洲大陆原住民的“杀人犯”。


丘吉尔在二战中带领英国战胜纳粹德国,但示威者挖出他说过“印度人是一群凶残的人”等种族歧视言论,并指他极度信奉英国白人雅利安血统的优越性,于是英雄一夜成狗熊。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