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新华电)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的善后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焦点。10年来,东京电力公司的有关工作上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就目前看来,这依然是个难题。


2011年3月11日,福岛县岸外发生9级特大地震,所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站内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是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


据为核电站报废工作负责技术研发的日本国际核退役研究所推测,在核事故中产生的核残渣总重达880吨,如何取出这些核残渣成为最大挑战。


虽然2011年底以来,1至3号机组已处于低温冷却稳定状态,但内部辐射依然非常高,人员难以近距离作业,而必须依赖机器人等远程工具。


东京电力公司最近举行网上记者会,介绍福岛第一核电站报废工作的进展。这包括已将核污染水的产生量减少、基本清理了几个氢气爆炸机组的建筑残骸、缩小核电站院内高辐射区范围。


然而,最难的核残渣清理工作依然未能迈出一步。东京电力公司原计划2021年开始尝试,但受冠病疫情等影响推迟一年。负责人近日表示,会坚持中长期路线图,目标仍是到2041年至2051年间完成报废工作。


核电站内部存放着的上百万吨核污染水如何处置也非常棘手。东京电力公司虽然通过多个措施减少了核污水的产生量,但每周仍可装满一个上千吨的巨型储水罐。公司估计到今年秋天,院内总共可储存137万吨的储水罐将装满,且无处可建新设施。


核污水长期存储也面临泄漏风险。上月13日,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3级强震,导致核电站53个储水罐发生错位。东京电力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均称此事没有造成影响,但2月22日从近海捕捞的鱼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有关核污水的处理方式,政府专家小组曾提出多个方案,包括排放入海、注入地层等。从成本和技术角度考虑,当局倾向于将核污水稀释后排放入海,但这遭到日本水产业界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也面临周边国家质疑。


对于如何处理核污水,首相菅义伟本月6日视察福岛时重申“不能总是推迟决定,将在恰当的时候负责任地作出决策”,但他并没有透露会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