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激增令南极脆弱生态面临更大压力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网讯)“到南极看企鹅去!”这个话题在中国的中产群体中日渐流行,但中国人到南极旅游,是出于追潮流的心态,是为了满足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还是要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旅游可以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是一个人宣扬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方式。

他解释说:“以前大家还没出门旅游的时候,我去旅行,就跟一般人区分开来了。现在大家都旅游了,我就去南极,这花费更高、对体能的要求也更严格,才能显示我跟其他人的不同。”

在此之外,刘思敏指出,还有更高层次的旅游心态,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具体体现在一些游客并不在乎他人怎么看,他们的目标就是从旅程中达到自我充实。

不论游客是出于什么原因造访南极,随着游人纷至沓来,南极脆弱的生态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有媒体指出,前些年有中国游客在南极追逐企鹅等不文明现象在社交媒体曝光,引起舆论对南极游过热的担忧。

六年前到南极旅游的张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坦承:“去了南极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毕竟那片净土太纯净了,就算采取了保护措施,但人的脚印都已经给当地环境造成了破坏。”

她说“这是很矛盾的。我非常理解人们渴望探索大自然的心情,但从环保角度来看,过度旅游和开发,终究还是会导致一些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副研究院林越英向本报分析,南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一旦遭到人为破坏,就极难甚至无法自行恢复。他建议,实行保护为主的限制性开发,是南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林越英认为,应控制游客的数量,以减少污染和影响。此外,也应加大环保培训和教育力度,确保游客全程的旅游行为都符合环保要求,达到通过南极行来唤醒游客环保意识的目的。

实际上,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已经制订了许多保护南极环境的规则,包括不能靠近企鹅五米范围内,登陆下船、游玩返回上船都要清理鞋子,以避免生物侵袭等。

此外,每年登陆南极的游客也限制在约四万人左右,每一个登陆点每一次也不能允许超过100人上岸。

IAATO在网站上说,游客的第一手经验将促进人们对南极保护的认识,他们回国后,也都会成为南极的亲善大使。

不过林越英提醒:“在游客的环保意识尚未提高、法律和技术等外部条件尚未成熟之前,过分鼓励旅游带来的仅仅是短期利益,势必会损害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