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刊文评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之外 有待更深层次的问责

字体大小:

中国福建泉州市泉港区近日发生泄漏近七吨化学原料“碳九”的事故,对当地造成严重污染。不过,当地政府事后企图淡化事件,引来不少批评。

对此,中国官媒央视昨日也在其网站“央视网”发表相关看法,全文如下: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6.97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虽然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当地渔民们仍谈“碳九”色变。由于闻到空气中的异味,当地居民担心吸入弥漫在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会影响身体健康。

碳九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直到今天,不论是当地的环保部门,还是涉事的石化公司,都没有明确告知。

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吴立新介绍称,碳九属于易燃危险品,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吸入、接触高浓度本品蒸汽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会引起眼鼻喉和肺刺激,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脱脂;同时食用被碳九污染过的动植物海产品,还有中毒、致癌等风险。

如此严重的后果,涉事公司避而不谈,环保部门只是不断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通报,一再告诉公众,正常正常很正常,安全安全很安全。问题是,这样的“正常”和“安全”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当地出现的一些情况反而使此次泄漏事件更加扑朔迷离,比如,泉港区农林水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缓起捕、销售和食用辖区肖厝村海域的水产品,对泄漏物可能的致害后果,没有任何风险提示;有村民称,4日晚看到泉港区环保局大楼外有高压水枪喷水,担心空气质量检测受影响……

近些年,每每出现公共污染事件后,很多地方采取的是“被动”应对,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污染事件之后,各地政府至少应该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一旦出现危害公共安全的污染事件,第一时间依法公开信息,首先让人民群众做好防护措施,再及时处理问题,这才是直面危机、减少损失、化解恐慌的上策,捂着盖着不仅不能稳定群众的情绪,反而可能会制造更大的恐慌。

那么,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几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却都是能瞒则瞒、能捂则捂、能盖则盖呢?其一,类似的重大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必然牵涉监管责任部门。比如,正是相关部门的疏忽、日常监管不到位,使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使可以控制的公共危机失控。其二,瞒报比公开的成本低。还要看到,在事故发生地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附近,除了有涉事的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之外,还有几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和肖厝村不是对门,就是邻居,它们当初是如何选址的,又是如何拿到了环评手续,这些都是泄漏事件的未竟之问。

回看事件通报,值得警醒的是信息公开“简单粗暴”,没有及时、有效地为公众释疑解惑,作出风险警示。而危机处置的过程,更不应该是“欲盖弥彰”的流水线。当然,泄漏事件之外,还有待更深层次的问责。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