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份记者接触催泪弹后遗研究:逾96%有呼吸系统症状

一名新闻界人士8月3日在香港九龙尖沙咀地区受催泪瓦斯影响,正在接受志愿医务人员洗眼。(法新社)
一名新闻界人士8月3日在香港九龙尖沙咀地区受催泪瓦斯影响,正在接受志愿医务人员洗眼。(法新社)

字体大小: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接连不断的冲突,香港警察在众多示威活动中施放催泪弹。有研究机构对前线记者接触催泪气体后的症状作出统计。

据《明报》报道,香港急症科医生邝葆贤、杏林觉醒、香港大学医科生、香港人权监察联同民权监察,收集了超过170名前线记者过去两个月接触催泪气体后的症状作统计。初步研究结果今天(9日)发表。

研究显示,7月28日上环游行清场后,96.2%前线记者有呼吸困难、久咳和咳血等呼吸系统症状;72.6%有出疹、发红和痕痒等皮肤症状;53.8%有持续流眼水、眼睛肿痛等眼睛症状;40.6%有肚泻、肚痛、呕吐等肠道症状。

该研究团队比较了7月28日上环游行和6月12日香港立法会被包围之后,前线记者的肠道后遗症。7月28日的相对风险较6月12日的高出1.6倍,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更有记者出现二度烧伤情况。

该团队相信后遗症愈见严重,可能与警方施放催泪弹的数目和频率、催泪弹浓度、施放的方式、施放多次所造成的累积伤害等有关。

该研究团队成员之一、港大五年级医科生黄卓鹏指出,催泪弹后遗症可持续1.5个月,是否有更持久的后遗症未知。

研究团队指出,香港警方自2014年多番淡化催泪气体的生理影响,称催泪弹只会造成短暂刺激反应。该团队表示,但国外多项研究已指出催泪气体可带来长远影响。

该团队呼吁港警停止滥用“化学武器”和过期“化学武器”、全面交代每场示威中使用的“化学武器”的准确数量。他们还呼吁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审视警方所使用的武力、回应市民诉求还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香港警方使用“化学武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